10月25日-26日,第五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决赛在珠海成功举行。我校矿业学院青年教师李雅楠、董再田凭借出色的教学表现均荣获特等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全国性高水平赛事中特等奖“零的突破”与“双丰收”的佳绩。同时,学校因积极参与赛事组织工作,获得优秀组织奖。
 
  
 
  李雅楠(左4)获奖
 
  
 
  董再田(左7)获奖
 
  
 
  参赛教师及团队
 
  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是纳入“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排行榜”的权威赛事,在国内高校地质学科领域享有极高声誉。本届决赛由中山大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68所高校的16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同台竞技。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参赛教师的辛勤付出与学校的系统化支持。在备赛过程中,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矿业学院精心组织,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及往届获奖教师开展集中指导和模拟演练。两位教师对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态举止及授课内容进行了多轮精细化打磨,为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两位教师同时获奖,充分彰显了我校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也是我校长期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果。
 
  
 
  李雅楠,矿业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副教授,在本次教学竞赛中展示了《岩相古地理》“曲流河”章节。她从曲流河形成过程切入,解析沉积模式与资源意义,延伸至“源--汇系统”学科前沿,实现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运用岩心标本、视频动画、野外剖面等多种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助力构建专业思维与学科意识。此外,案例分析中引入“黄河地上悬河”,既深化知识理解,又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责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董再田,矿业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副教授,本次教学竞赛中展示了《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章节。以不同品牌矿泉水口感差异为例,引入地下水化学成分特征的“修炼”之旅。通过巧妙设问、正反角色互评,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教学设计中将AI评价、实时投票等信息化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提升了师生参与度。最后以水污染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强调了“绿水青山”的思政理念和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肩头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