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彭虤虤)4月21日上午,在2022级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文素养与学术诚信》的课堂上,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朱月岚剪纸”项目传承人刘淑波老师应邀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非遗”项目的传统剪纸艺术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在本次《人文素养与学术诚信》课堂上,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淑波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们进行剪纸艺术创作实践,经过刘老师手把手地悉心指点,同学们很快就能独立创作出一幅幅稚嫩、生动的剪纸作品。随后,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彭虤虤老师从理论上系统讲解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及“非遗”的概念、特点、传承与保护等知识,使研究生们对“非遗”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研究生课程中融入“非遗”特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研究生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形成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此次课程通过互动、体验式学习,让研究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既增强了研究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在心中种下一颗颗种子,带动“非遗”文化开枝散叶,用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