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非遗”文化进课堂——学校着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5-11点击次数:

(记者 谷雯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采取切实举措,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着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学校将“非遗”文化引入研究生课堂,活用“非遗”资源上好大思政课,创新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2022级专业学位硕士生《人文素养与学术诚信》的课堂上,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朱月岚剪纸”项目传承人刘淑波老师应邀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在刘淑波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同学们很快就能独立创作出一幅幅稚嫩、生动的剪纸作品。随后,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彭虤虤老师从理论上系统讲解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及“非遗”的概念、特点、传承与保护等知识,引导研究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足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拓展研究生思政教育路径,并开展多项实践。学校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研究生思政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研究生思政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持续推进“‘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研究生院连续十年举办“鸿儒讲坛”,邀请校内外学者专家、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研究生作学术报告,讲述科学前沿动态,分享科学研究故事,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推进“导学思政”体系建立健全,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坚持将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考核放在首位;成立博士生讲师团,向全校研究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科技·人才”主题宣讲,以青年之声凝聚青春力量,服务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和时代新人培养工作;组织研究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交流中心项目等高级别赛事,形成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组建研究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以挂职锻炼为主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等等,切实推动思政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提升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深挖教学资源,在坚守思政课主阵地的同时,上好“社会大课堂”,让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切实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