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要闻 - 正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承特色育人传统,全力打造“12345”一站式学生社区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3-04点击次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要求,从两地三校园办学实际出发,有效破解物质资源瓶颈制约,学习借鉴“浦江经验”,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要讲道理又办实事。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以“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入心坎”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理念,全力打造“12345”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即:突出党委统一领导,贯通网络和物理两个空间,统筹三个校园,下沉领导、思政、管理、服务四种力量,构建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浸润、条件保障五个体系,打造集“价值引领--成长助力--生活服务--安全维护”于一体的人本化、数字化、集成化的育人工作矩阵,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特色育人传统,夯实学生社区建设基础

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坚持守正创新。

2002年,创造性地开展了学生工作“五进”公寓工作,即:辅导员进公寓、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校园文化进公寓、治安保卫进公寓。2003年4月,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头版头条对我校学生工作“五进”公寓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学校创造性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育人模式,多次在省级以上会议介绍先进经验,全国100余家高校来校交流有关工作经验。2013年2月2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全面报道了我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取得的成果。

2018年以来,学校出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方案,持续开展“三风一室”建设,在学生寝室实行“三三整理”与安全确认制度,大力提升安全文明寝室建设水平。

多年来,学校创新构建实施双嵌入素质拓展学分模式,深入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激发学生参与学生活动、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主动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体系。

二、凝心聚力,全力打造“12345”一站式学生社区

(一)筑牢定盘星,党建引领体系坚强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立德树人育人体系,成立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相关工作举措,不断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完善制度、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保障,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一站式”学生社区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等8项制度,构建以“学生社区党(团)工委--联合党(团)支部--党员责任区--党员包联班级”为“纲”、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优秀学生”为“目”的“纲举目张”的网格化党团工作体系,延伸“工作触角”,打通“末梢神经”,学生社区成为学生党建的前沿阵地。

三是深化党团活动建设。建立学生党员宿舍楼值班及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全体学生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创新开展“百年党史青年说”“先锋V讲谈”等品牌活动。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现场观看“百年党史青年说”活动后给予高度评价。

四是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通过校长信箱、阳光校园平台、“四自驿站”大学生诉求服务平台等,建立全口径学生反映问题渠道,健全快速应答、督办反馈、跟踪问效机制,第一时间回应学生需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形成接诉即办跟踪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

(二)当好盾构机,队伍入驻体系覆盖全面

一是各级领导主动践行“一线规则”。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学生社区联系学生工作方案》,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学生群体,常态化深入学生社区,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有效帮助。通过“书记下午茶”“校长面对面”“院长有约”等活动,建立与学生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实际问题。

二是推动辅导员、班导师“四深入”。出台《本科生专职辅导员考核办法(修订)》等,积极推动560余名辅导员、班导师每周深入寝室、深入教室、深入运动场、深入食堂,与学生同住、同学、同生活,做到覆盖全体学生、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三是统筹专业力量进社区。常年选聘32名党政团干部、26名思政课教师、32名基础课教师、14名优秀青年教师、16名心理健康医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常态化为学生提供思想价值引领、学业辅导、心理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成长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推行“巡检--回访--结办”制度,及时有效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着力打造“太阳石之光讲堂”“鸿儒讲坛”“国旗下的青春告白”等精品活动,邀请20余名两院院士、时代楷模等知名人物定期为学生作专题讲座。

(三)锻造生力军,学生参与体系作用突出

一是实施双嵌入素质拓展学分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校院两级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各类学生发挥着重要的“四自”作用,构建了以“两节”“两月”“十二项赛事”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1名高年级党员作为副班导师,探索高年级优秀学生骨干做新生寝室小导师工作,为大一新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成长指导。

二是积极开展学生朋辈教育帮扶活动。形成“成长互助直通车”“一分钱爱心基金会”“甲老师讲堂”等精品活动矩阵。积极推动全校团员青年成为注册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活动。勤工助学超市连续29年坚持学生自主经营,每年为学生提供5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工资20余万元,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是创新开展劳育、体育、美育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劳动》等理论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发掘学校“太阳石”精神内涵,持续开展“内务整理大赛”等精品劳动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个性化体育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举办“趣味运动会”“足球联赛”等校园体育赛事。开设2学分的公共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选修课,组织开展新年音乐会、校园音乐节、书法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唱响主旋律,文化浸润体系效果明显

一是坚持推进“顶天立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建设。学校党委连年下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接续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工大红色血脉”等诸多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重点打造“课前不闲暇,我说二十大”、雅舍大赛等30余个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

二是持续开展学生社区厅廊文化建设。在学生宿舍楼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板700余块,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校园的每一个元素都散发出教育的味道,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爱国爱党、崇德向善。

三是举办学生社区安全知识宣传月系列活动。印发《学生安全教育手册》,修订《学生住宿管理规定》,举办安全知识大讲堂、反电信诈骗进校园、应急技能培训等,以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

(五)上好助推器,条件保障体系支持有力

一是积极新建学生社区物理空间。新建学生社区综合服务大厅3个,实现学生服务“一站直达”。新建多功能室、谈心谈话室、生涯规划室、学业辅导室、文化长廊等各类物理空间62个、运动场地44个,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充分满足学生阅读、研讨、咨询、运动、休闲等需求。

二是新建学工系统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精准对接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实现“一网通办”。将学生工作系统与教务系统深度融合,整合学生学习生活数据,“绘制”学生综合素质画像,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成长服务。

三是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人员提供充足政策保障。每年持续投入300余万元为入驻学生社区的专兼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发放津贴。辅导员职称评审始终坚持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高级职称每年都有较为宽裕的指标保障。

三、总结经验扬优势,继续深入推进后续工作

学校将继续全方位、多举措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启动学生社区建设二期工程,努力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新格局。二是突出“课程育人”,创新实施“辅导员英才计划”,增强“队伍入驻”新动能。三是突出“主体参与”,改革学生组织架构,拓展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开拓“学生参与”新赛道。四是突出“文化浸润”,进一步完善“顶天立地、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体系,形成“精神培育”新模式。五是突出“数字赋能”,强化数字校园建设,实现系统兼容和数据共享,打造“成长服务”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