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开展“五老”专访活动

责任编辑: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作者:程千发布时间:2025-08-13点击次数:

为深入学习传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2025年8月,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组织开展“弘扬时代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特别邀请学院“五老”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杨伦接受专访,学院团委书记程千出席活动并主持访谈。学生代表围绕求学岁月、专业发展、精神传承等话题与杨教授展开深入交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师生共同聆听历史回响,感悟教育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测66-1班这个名字,承载着我们那代人的青春记忆。”回忆起大学时光,杨伦教授的目光里满是温情。1962年入学的他,所在的班级采用毕业年份命名,这种特殊的命名方式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谈及三年困难时期的求学经历,杨伦教授的描述平实而深刻。那时粮食供应紧张,窝瓜面馒头配咸菜是食堂的常态,但教学秩序始终井然。 “冬天手冻僵了,我们就搓热了继续演算;有同学饿晕了,醒来第一句话问的是课堂习题。”这些细节让在场师生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坚韧。杨伦教授特别提到同学间互相分享食物的温暖,以及后来伙食改善后大家迸发出的学习热情。站在曾经晚自习的教学楼前,他指着西侧的教室说:“就是那些窗口,当年常常亮灯到深夜。校园的样貌变了,但对知识的渴求、对集体的珍视,这些精神应该代代相传。”他的目光扫过校园,最后停留在“西楼”斑驳的墙面上,那里仿佛还映照着六十年前的灯光。在场的年轻学子们安静地听着,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触摸到一段鲜活的校史。

在访谈过程中,杨伦教授深情回忆了班级践行雷锋精神的动人故事:教学楼卫生全靠学生志愿清扫,外出实习时主动为旅客让座、打扫车厢,同学间互抄笔记、共补衣物……“男同学们围坐补袜子的场景,在当时可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杨伦教授动情地说。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汇聚成“班风正、团结好、争进步、爱学习”的优良班风,使“测66-1班”成为全校唯一获得“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班级。共青团辽宁省委专门发文表彰,而班级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嘹亮歌声,更曾响彻阜新上空,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青春记忆。

针对测绘领域如何通过实践弘扬时代精神、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杨伦教授给出了深刻见解。他表示:“测绘被称为‘国家建设的尖兵’,本身就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时代精神强调的创新、奋斗、精准、开放等内核,恰恰是测绘领域的灵魂。”他举例阐释:“‘创新精神’体现在技术从传统手绘到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的迭代突破;‘奋斗精神’见于测绘人踏遍山河、无惧艰险的野外作业;‘精准精神’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行业准则。”杨教授强调,测绘通过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国土规划、防灾减灾、国防安全等强国建设关键领域,而时代精神为技术突破和行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二者是“技术实践”与“精神引领”的深度融合。

此次杨伦教授的校园分享,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年轻学子得以触摸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艰苦岁月中淬炼出的精神内核。那些关于坚守、团结与奉献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注脚,更成为滋养当下校园的精神养分。正如他所言,校园的建筑会更新,但一代代学子对理想的追求、对集体的担当永不褪色,而这份传承,正是校园最珍贵的“时光礼物”,将继续指引着后来者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