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在我国第1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在校级选修课《美术鉴赏》的课堂上,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月岚剪纸”项目传承人刘淑波老师应邀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传承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在本次《美术鉴赏》课堂上,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素质课教研室彭虤虤老师先介绍了中国民间美术及“非遗”的概念、特点、鉴赏与保护等理论知识,“非遗”传承人刘淑波老师接着现场指导学生们进行剪纸艺术创作实践。经过刘老师的悉心指点,同学们很快就能创作出一幅幅虽略显稚拙却形象生动的剪纸作品。课后,又组织部分学生去市博物馆观摩了剪纸艺术精品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校为工科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此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