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风采 - 正文

在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服务站中绘就振兴画卷

责任编辑:机械工程学院作者:姜大为发布时间:2024-08-19点击次数:

奋进青春正当时,挺膺担当建新功。今年暑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农致“阜”实践团充分发挥学科、智力与团队优势,聚焦“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的海州矿精神,建立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服务站,探索矿山环境治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经营与维护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为服务乡村振兴,弘扬辽宁 “六地”红色文化,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创新服务站签约仪式

讲述矿山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走在矿山公园的道路上,追随历史的足迹,师生们在老前辈于汛的口中了解到1950年至2005年海州露天矿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历程,聆听海州矿人的光辉事迹,瞻仰一件件珍贵的工业历史遗产,在饱经风霜的矿山设备面前,驻足凝视,仿佛触摸到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似亲眼目睹了矿山人的无私奉献。

精彩的露天宣讲结合难忘的室内学习并融入生动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实现了理论的深耕,展现出海州矿人唯旗是夺、不甘平庸、勇攀高峰的群体奋进思想和一切工作都要抢占排头的昂扬斗志。师生们无不被革命前辈的事迹所感染,感知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海州矿到社区、从企业到学校,青年学子在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立足青春视角讲述矿山故事,以青春行动传播青年之声。

实践团成员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讲述矿山故事

彩色画笔绘就矿山文化新符号

实践团成员前往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依托工业设计专业的深厚底蕴,开展彩绘设计项目,秉持严谨的态度,精心挑选图案、科学调配色彩,绘就矿山文化新符号,助力矿山文化振兴。

选图,调色,上色,学生们运用精湛的绘画技艺,将矿山文化元素与工业设计理念巧妙结合,把专业课堂搬到矿山公园,把画室建在矿山长廊,让多彩的颜料留存在青春的笔尖中,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绘画作品。

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彩绘设计

巧用专业知识“变装”矿山模型

实践团成员来到矿山文化广场中央的大型矿山设备展示区,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应用于矿山模型设计,模拟矿山文化广场中摆放的在露天开采作业中穿孔爆破采装和运输三个关键环节广泛应用的大型机械设备。

当设计成果得到认可时,张昊同学自豪地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很荣幸参加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历经多次调研,历时30多天的修改完善,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大家一起奋斗去做一件事,让我觉得所有熬过的夜都很值得。作为机自专业的学生,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很想把课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只要家乡有需要,我愿意努力成为一名代言人。”

实践团成员运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创新矿山模型设计

聆听爱国主义教育“小故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实践团走进太平区城南小学,以“废弃矿坑治理转型百年赛道小城”这一案例为主要授课内容。 “新时代的霞光里飞来一只金凤,它驻足的宝地衍生出阜新百年赛道城”,课堂上,学生们声情并茂,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春风送暖助学子,厚道阜新育英才。古诗词接龙、心得分享环节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爱国主义教育“小故事”,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鼓励大家突破界限,拥抱变革,厚泽英才,赢在未来。

实践团成员走进太平区城南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助农致“阜”实践团曾连续两年获评“全国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百强团队”,多个项目成果连续跻身全国百强,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辽宁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三年来,团队已组建百余支师生实习实践小组,依托三个实习实践创新服务站主动对接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今后,团队将深度融合各方力量,做好、做强学生实习实践创新服务站建设工作,完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学生第二课堂的伟大实践内涵,以初心和使命践行新时代团员青年的责任担当,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为弘扬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辽工程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