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20级的暑期实践团队“太阳石突击队”于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8月15日开展了一个为期15天以“探访红色遗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来感悟革命年代英雄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响应国家防疫“不出门,少出门”的防疫号召,团队以线上寻找资料与线下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实践小队6人(赵航纬,李祉健,赵子辰,周黎明,张金洋,王宇宸)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由于荆门市疫情的原因,王宇宸同学使用线上云调研的形式来完成这次实践活动,其他队员首先确定自己的实践地点,然后安排自己的实践行程:赵航纬—刘少奇故居,李祉健—辽沈战役纪念馆,周黎明、张金洋,赵子辰—淮海战役纪念馆。
8月1日至8月10日,团队5位同学陆陆续续出发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在计划下完成了此次的调研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参观,拍照,调研以及询问工作人员的形式而充分地了解了各自所参观的红色足迹背后的故事。
(一) 刘少奇故居
2021年8月2日下午,“太阳石突击队”队员赵航纬来到了刘少奇先生的旧居。刘少奇先生的小屋在吴山山脚下,当队员走进小屋时,发现小屋依旧保留着当初的模样,就像是先生仍旧在里面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牺牲奉献。屋面早已积灰,却依旧给人整齐利落的感觉,好似先生永远在我们身边。在参观完小屋之后,实践队员同管理先生旧居的大爷进行了一番交谈,通过交谈得知,国家对红色遗迹越来越重视,因为其中包涵的红色精神应该被一代又一代人感悟并传承下去。他还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刘少奇先生的旧居,进而想到先生一生廉洁奉公,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这样的精神激励了他要努力奋斗,为祖国更好的明天而贡献青春力量。
(二)辽沈战役纪念馆
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2021年8月3日上午“太阳石突击队”队员李祉健来到了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从正门进入展品陈列馆,首先感受到的是大厅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东侧的战史馆,留存许许多多战时的照片,馆内展板上的一张张照片无一不记载着共产党的艰辛路程。西侧的支前馆,展柜内陈列着战争时期的支援物资,小到扁担,大到百万民工铺路架桥,都展现了军民一心所带来的磅礴力量。最后,支前馆楼下的英烈馆,陈列馆两侧展出的是各团各连荣获的奖旗,“坚守如泰山”、“勇猛顽强”等等,如同战士们的一张张笑脸无言的诉说着喜悦。
队员通过询问馆内工作人员得知辽沈战役是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走出主展厅,云开雨霁,队员心中满是对先烈的景仰与敬佩。
(三)淮海战役纪念馆
2021年8月5日上午,“太阳石突击队”队员周黎明,赵子辰,张金洋三人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淮海战役纪念塔,简洁的石碑几乎没有任何修饰,但就是那样简单的石碑承载了无数战士的生命。队员三人怀着沉重的心情站在塔前向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三鞠躬。走到纪念碑后面,是一面刻满烈士名字的墙,三人抚上墙面感受那文字下所包含的无数人轰轰烈烈的一生。
队员三人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各种杂牌武器与国民党麾下80万装备精良并且占有后勤保障优势的条件下一场条件相差悬殊的一次战争,在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之后,终于夺得了战役的伟胜利。最后离开之际,队员三人在纪念碑前默哀一分钟,静静的追思,深深的缅怀,用最深切的思念与最崇高的敬意来致敬伟大的英雄。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息,那一幕幕奋战,牺牲的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带来心灵上的巨大震撼。他们更是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路成长的艰辛和不易,坚定了今后勇担使命,自觉奉献的决心。
最后,8月15日在腾讯会议上召开会议,每一位队员带着自己所重走的红色足迹相关的党史故事,向其他小组成员讲述自己这几天的经历。会议上,队员们都表示这次活动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并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和强国志,以及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优秀风范的坚定决心。有过这段重走红色足迹的经历,让队员们明白了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祖国的下一代,祖国的栋梁,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了祖国的未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提升自身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