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李胜

责任编辑:李木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08-09-08点击次数:

李胜,副教授,注册安全工程师,1976年5月生于四川省资中县, 2004年获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完成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采矿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骨干参加“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等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5项。主持完成横向科研项目3项。200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2层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35人才工程”第3层次。

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1篇,EI Compdex检索20余篇。

2008年1月,李胜踏上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土地,作为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薪资待遇最好的高访学者,他将与该校的专家一起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南伊利诺伊大学是美国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2007年,该校向我国多所大学发出邀请,希望聘请一位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赴美国与他们开展项目攻关与教学研究。通过与李胜的接触与交谈,美方教授十分欣赏这位才华横溢,年仅32岁的小伙子,而李胜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想借助这个平台,了解国外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学习他们优势的研究方法,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带回来。为何挑剔的美国教授会在几次短暂的电话交流后就与李胜一拍即合,强烈要求他立即赴美开始合作?为何严肃的签证官给李胜办好签证后还不忘真诚的说一句“欢迎你到美国来”?为何本科学工商管理,跨专业考研后能在采矿学领域成绩斐然?……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近李胜,走近这位头戴“科技青年十佳”、“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等诸多光环的年轻副教授。

勤奋 变劣势为优势

李胜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却读了我校的采矿专业,没有雄厚的专业基础,本应是科研道路上的拦路虎,但是,李胜用勤奋不仅补足了本科采矿学的相关课程,还将工商管理学科的优势应用到采矿学的科技攻关与教学中来,利用学科交叉优势,找到了自己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刚开始读研时,李胜也很迷茫,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样走。细心的张宏伟导师发现,李胜本科学的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在软件应用方面的底子不薄,可不可以借助这样的优势,让他参与煤矿安全预测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有了这样的思路,李胜开窍了,于是,他用最短的时间啃下了采矿本科相关课程,运用VB进行软件开发和煤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结合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最早在煤矿应用GIS技术。研究生毕业生时,他已经完成了“神火矿区锚杆支护应用研究”、 “岩体应力状态区域预测研究”、“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的地质动力区划和可视化技术”等()项科技攻关项目。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9月,李胜获得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有人说李胜很聪明,有人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李胜自己总结,可能脑子活一点,也可能记忆力强一些,但最主要的,搞科研的人一定要勤奋。他笑着说:“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刚开始读研究生时,为了了解井下情况,我有一个月之内下20余次井的记录。”和他在一个实验室工作的同事摇着头感叹:“他常常是一瓶矿泉水,几包方便面就在电脑前面坐一天。他的电脑内存好像永远不够用,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或材料存进来。”

思考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采访李胜,他最习惯性的表达就是“我总在想”,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头脑好像从不休息,总喜欢考虑各种问题。包括文学,包括哲学,包括时事政治,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在艰苦枯燥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获取灵感,在原本陌生的领域里迅速成长为可以独立主持项目攻关的专家。

思考是李胜的一种生活习惯,不论遇到什么事,他总喜欢刨根问底,想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理清思路并思考一种最佳方式解决问题。参加工作后,李胜发现,有的同学不习惯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再加上大学教育模式与高中不同,老师不会每天跟着学生走,很多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帮学生解决。怎么办?何不开发一个教学互助平台,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现在,李老师班上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平台,他们既可以向老师咨询各种问题,也可以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方便又快捷。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特别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善思、慎思的习惯,是很难走太远的。

协作 科研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李胜有很多朋友,本专业的,外专业的。李胜坦言,之所以能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顺,一方面是有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始终支持他,另一方面就是很多朋友也一直帮助他。

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科研工作者在攻关一个项目时可能会遇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时候,周围这一学科的朋友也许能帮一把。给你讲讲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带你入门,可能要比自己坐下来开始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节约大量成本。李胜说,他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交流,这个过程能带给他灵感。而朋友们也很愿意与李胜交往,因为他“幽默、风趣、豁达,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想法。”

初次接触李胜,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个相当自信的小伙子,李胜也毫不讳言,他说,他的自信来源于导师和科研团队的鼓励和支持。每次交给李胜任务,导师张宏伟都会追加一句:“我相信你,一点儿问题没有。”李胜说:“导师的话给了我向上的动力,就是遇到什么问题也一定想方设法解决,不知不觉,就啃下了许多硬骨头。”

2008年,也许会是李胜十分忙碌的一年,在异国他乡,他要与南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合作攻关一些科研项目,是否能按预期目标取得科研成果,李胜还不敢确定。但是,他笑着说:“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我不是一个人在国外单打独斗,我们的科研团队将是最坚强的后盾。”一如既往自信、轻松的神情,让人觉得什么事情交给他,结果都会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