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王学滨: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青年学者(图)

责任编辑:王兵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3-09-14点击次数:

王学滨,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 201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遴选专家,校首批杰出人才培养人选。

在学校2013年获批的3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王学滨教授申报的经费总额为80万元的《冲击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液压支架系统破坏及稳定性的数值分析及应用》名列其中,这已是他第三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只有38岁的王学滨,何以取得如此令人艳羡的科研成就,探寻他的成长、成功之路,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孜孜不倦求学路

1975年,王学滨出生在北国边陲小镇——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七分场(凤岗镇)。镇里的中考升学率不高,毎届300余名学生中,能到县重点高中读书的不过5人。1991年,王学滨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县重点高中,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孜孜不倦求学路。

高中阶段,王学滨化学成绩优异,曾获得全校竞赛及期末考试第1名。经过刻苦钻研,物理成绩也跃居上游。1994年,他以527分的压线成绩(仅比录取分数线多1分)考取我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从此开始了在阜新的求学、工作之路。

大学期间,王学滨学习成绩优异,稳居班级及全专业前几名,每个月都能拿到几十元的奖学金。紧张学习之余,他充分发挥文字表达能力较强、有美术功底的优势,出黑板报,担任系学生会主办的报纸《启航》副主编,参加演讲比赛等,生活丰富而多彩。此外,他还自学了《C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通过了计算机二、三级考试,辅修了二专业,初步学习了《结构力学》、《砖混结构》等课程,在原煤炭部组织的《理论力学》竞赛中成绩突出,所有这些为以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王学滨考取了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正式的科研生涯。研究生入学前三个月,他被导师派到武汉长江科学院岩基所学习。在这里,他学会了当时十分新颖的FLAC-3D软件的使用,完成了锚固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等工作。同时,还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了感兴趣的矩形试件及圆形巷道围岩的剪切带等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这三个月,正值武汉天气最闷热的季节。为了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他每天晚上花费大量时间如饥似渴地研读厚厚的英文FLAC-3D手册。酷热难熬,他光着膀子,挥汗如雨,一会儿就要去冲一次凉。对于第一次来到武汉的东北人来说,炎热让他对武汉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读研期间,他将先进的数值方法与所研究的问题成功地结合起来,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

2003年3月,王学滨攻读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他深入开展了岩石变形、破坏及稳定性和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将研究领域扩展到金属及混凝土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博士论文《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获得了2007年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同时还获得了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论文。

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王学滨今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冲击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液压支架系统破坏及稳定性的数值分析及应用》获得批准,这是他继2003年、2009年获得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后第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每次在申请项目之前,他都积极调研并开展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次新批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程序开发和数值模拟,二是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在撰写申请书之前,他进行了详细的实验构思。提交申请书之后,立刻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工作。

在含孔洞模型制作及实验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了很多困难,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但他们锲而不舍,对气囊、玻璃板模子的设计和砂土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尝试,终于找到既方便、又能保证模型质量的一套方法。实验过程中,仅面积为23cm×23cm的玻璃板就累计制作了120多块,摞在一起有1米多高。

梅花香自苦寒来。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给基金评审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项目负责人做了充分的前期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该项目具有很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和条件”,这是许多专家给出的客观评价。

在国外重要学术期刊上频发论文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事多年科研工作、遍尝酸甜苦辣的王学滨对此深有体会。

2010年暑假,王学滨用15天时间,成功开发了适于断层粘滑模拟的一个简单的强化-弱化本构模型,同时开展了4种典型断层构造粘滑过程的模拟计算。随后将用英语撰写的论文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ick-slip behaviors of typical faults in biaxial compression based on a frictional hardening and frictional-softening model(基于摩擦硬化及摩擦软化模型的双轴压缩条件下典型断层构造粘滑行为的数值模拟),投到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JI杂志由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欧洲地球物理学会等3个国际组织主办,2012年的影响因子为2.42。经过评审,两位审稿专家提出了长达5页的修改建议,其中包括一些学术争论。王学滨仔细阅读专家和主编的意见后,又补充了不少算例,或者回答专家们的关切,或者反驳专家们的观点,或者进一步佐证模型。来来往往,反复修改,历时80余天,最后终被主编接受。为确保英文撰写的论文正宗地道,他付出了大量心血,逐字逐句推敲。后来,他将这篇文章曾输出的各种版本摞在一起,竟比一包A4纸还厚。

2012年,他的学术论文A comparison of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frequency-energy relations for two kinds of echelon fault structures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两类雁形断层构造力学行为和频次-能量关系)发表在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理论和应用地球物理)第169卷第11期上,并成为该期9篇文章的篇首文章。

2013年,他撰写的论文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rge shear strain drops during jog failure for echelon faults based on a heterogeneous and strain-softening model(基于非均质应变软化模型的雁列断层雁列区贯通过程中的大剪切应变降的数值模拟)经过6个多月的评审、近1个月的修改,被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接受发表。Tectonophysics是发表固体地球各种尺度上运动学、构造、组成及动力学领域的高影响原创性研究和评论的国际杂志,2012年的影响因子为2.684。 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涉猎广泛的大学教授,回顾19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王学滨感慨良多,无怨无悔。他寄语在校的学弟学妹:珍惜大学宝贵时光,在学好专业知识和外语的同时充分锻炼自己,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惟此,才能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在更大的舞台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