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发,黑框眼镜,休闲装扮,运动鞋,双肩背包。校园里,这样极富标志性的打扮总是让人第一眼就认出她来,因为这是她的“王雨虹style”。
王雨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控学院测控系教师,付华劳模创新实验室团队成员之一。曾主持参加了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主编了教材3本,专著1部。
她曾参与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在《传感技术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三等奖2项。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三等奖1项,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尽洒朝晖映新蕾
在学生眼里,王雨虹是个性十足的“女神”,却又是可爱的“小姑娘”。她以邻家姐姐般的温暖,赢得了大学生的爱戴,同时又以专业和经验丰富、观点新锐、犀利著称。她的微博上有学生留言表示祝贺和感激: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您说过,能在大学遇见您是最大的荣幸。
对于辽宁工大,王雨虹有着一份特殊的爱。2002年王雨虹毕业于我校自动化专业,同年留校。由于当时电气工程系辅导员队伍人员紧缺,系领导让她先担任02级自动化、电力、电气技术六个班级的辅导员,并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尽快融入到学生中,她认真研究了每个学生的档案,熟记每一个名字和家庭基本情况。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班会,王雨虹就能亲切、准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俨然是多年的老朋友。
在家还是父母的娇娇女,在学校就是200多名学生的大家长,关心学生生活中的点滴,更关注他们学业上的风吹草动。心系学生、情系学生,与学生亦师亦友就是王雨虹的一贯风格。王雨虹很庆幸自己四年的学生工作经历,特别感谢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学生工作的历练,不但教会了她怎么与学生交流、相处,也教会了她为人处世的方法,更培养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2009年,学院领导将08级加强班的班导师工作交给王雨虹。她认真分析了加强班学生的特点,主抓班级两项工作,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加强班的孩子们不但会学习,还要会玩、会交流;二是发挥加强班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考取名校的研究生。08级自动化加强班的38名同学中,有28人攻读了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的研究生。
很多她教过、带过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依然与她保持着联系,有的不远千里回到学校探望,有的经常给她邮寄一些土特产品,逢年过节会收到大量学生的问候电话和祝福。每当这个时候,王雨虹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满满的幸福。
“王老师总是希望我们懂得多一点,少走弯路,所以她总是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思考给我们启迪。”她的学生说。
培桃育李情怀阔
王雨虹说:“学生愿意一大早起来上你的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的课堂是不可复制的。”
王雨虹所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团队是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有付华、李雅梅、王焱等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这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给了王雨虹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为了讲好《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王雨虹听了王焱老师一学期的单片机课程,认真学习和总结王焱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然后凝练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现在,王雨虹主讲非电专业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测控专业的《智能仪器设计》。无论这门课讲过多少遍,每次课前准备,她都会重新完善一遍课件,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收集大量的资料和科研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充,并将这些内容做成二维码穿插在课件中,让学生在课堂获取更多的知识。生活中的王雨虹是一个幽默、诙谐,经常给人带来快乐的人。课堂上,她也尽量做到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通过恰如其分的幽默,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课后,她通过QQ、微信、邮箱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并将大量的学习资料放在网盘中,并将密码告诉同学们分享下载。
“上王老师的课,常常觉得很累,精疲力竭,可是又很爽。”学生这样评价。鲜活的案例和“连珠炮”式的提问是王雨虹课堂的特点。她总是抛出话题让学生不停地思考,以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我一提问,学生就会低下头。”她笑了,但她并不轻易“放过”他们,学生往往难以逃脱被“点杀”的命运。除了课堂上的提问,她还常常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课下思考。在她眼里,光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她常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要的书籍、资料。“只要你认真看了,坚持四年一定会不一样。”
2013年11月,王雨虹赴浙江大学参加了第一批教学方法培训,回来后她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主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的闭环式教学模式”。课前,她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将每章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自测题及案例讨论问题等发送给学生,同时在网盘中上传课堂中要讨论的案例资料让学生提前阅读并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课堂中,结合案例所设计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学生将“学习任务单”中学习自测题、学习反思、疑问记录和学习总结内容填写完整并上交,通过这种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王雨虹一直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曾主持参加了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得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与主编了教材3本,专著1部。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为付华劳模创新实验室成员之一,王雨虹应该属于元老级的。从本科的毕业设计,到硕士研究生学习,再到攻读博士研究生,王雨虹一直师从付华教授,致力于将最优化系统辨识和预测技术应用于瓦斯灾害监测领域的研究,在瓦斯灾害信息处理、动态辨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曾参与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在《传感技术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三等奖2项。
王雨虹积极开展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开滦集团合作开展的“林南仓煤矿供电监测系统”和“开滦集团煤矿供电可靠性研究”等项目研究,为该企业解决了供电系统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运行的效率,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成果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三等奖1项,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除了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王雨虹有两个小角色,一是测控系的教学秘书,负责测控系教学中一些琐事,网站的维护和各类申报材料的撰写工作;二是付华劳模创新实验室的管家,负责创新实验室日常的管理,材料的收集整理,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和考核等。对于这两项为团队服务的工作,王雨虹干的乐此不疲。她经常说:是团队的力量成就了今天的我。测控教学团队是一支和谐且极具向心力的集体,团队成员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理念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付华劳模创新实验室为自己的科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团队成员互帮互助,相互激励,促进自己不断的鞭策自己要不断的努力进取。
王雨虹像是一个背负沉重硬壳的蜗牛,步履艰难,却偏执往前,一路行走,一路沉潜。采访就像她的课堂一样,节奏快、信息量巨大,在与她的交谈中,像是经历一场过山车,你随时得做好迎战的准备,对我抛出的问题,她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皆能应对自如。
王雨虹是一个谦逊的人,她总把成绩当起点,从不满足。她是一个感恩的人,感恩学校给了她发展的平台;感恩领导对她的帮助关心,感恩团队对她的支持。她把自己的成长与学校、学院、专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她取得每一个成绩,总是把学校、学院和团队的关心、帮助、支持联系在一起,她把这份感恩化作不竭的动力。从而形成了“努力-成果-感恩-动力”之间的周期性良性循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诠释了师者肩上的重责。王雨虹正如润物无声三月天,在大学生青春的求知路上播云布雨。她说:“我愿意做学生青春的守望者。‘对得起学生’是我为人师的原则。”
电控学院王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