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拼搏创新 青春先行】第七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一)

责任编辑:校团委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6-05-04点击次数:

科研路上,一丝不苟

——记第七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获得者崔志强

崔志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13级本科生,现任校团委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社联主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15级副班导师、校传奇工作室成员。2015年被评为“全国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保志愿者”,校“优秀学生干部”等。

在《硅酸盐通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术期刊目录》收录的学术期刊一级)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在《应用化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术期刊目录》收录的学术期刊二级)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期刊《科教导刊》2016年上旬刊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期刊《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11月发表论文一篇(第一作者)。拥有个人专利三项,包括:太阳能路灯数字智能控制系统(第一发明人)(发明型);一种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第一发明人);清洁型储能器(第四发明人)(实用新型),参与雷泽勇老师带领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冰心曾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或许很多同学会觉得科技学术标兵高不可及,但事实上,任何道路都是一步步走过来,没有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帆风顺。

儿时创新,萌芽之期

“学术之美,美在静气;生活之妙,创新为要”,崔志强坦言,创新是他获得所有成果最重要的原因。自小,他对科技创新活动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就报名参加了离石区科技竞赛并获得了金奖,还参加了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一点一滴的努力积累来的成功,启发了他的创新之路。

艰苦不懈,孜孜以求

在进入大学以后,他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表现优秀,竞选班级干部,为班级尽职尽责;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认真履行干事的责任。从一次次尝试与努力中,他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也结识了朋友。此外,他也很快地就意识到大学是参与科研创新一个最好的平台,也是最可能实现儿时理想的地方。于是,在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下,他先后跟随环境学院李静老师、段海侠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研试验,在这过程当中,他对于土壤化学与水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应该有深入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他发现水土保持专业许多发展方向其实是可以与理工科方向相结合的,于是,他自己动手进行了关于水利与土壤研究方向的机械设计,在设计初期,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想法的不切实际,他一度中断了关于这方面的创作,但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理想的人让路。一次在前往细河实习过程中,看见河里淤积的垃圾与泥沙,他猛然间意识到:学术创新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于是,他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呆在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阅,凭着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于科研的热爱,在学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研,几经修改,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终于在国家级刊物《科教导刊》成功发表,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快乐,他对于科技创新的热爱更胜从前,先后成功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利工程中水库的清淤装置》、《太阳能路灯数字智能控制系统》、《清洁型储能器》等并全部获得了授权;之后,他的学术之路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发表的论文《排土场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与水分入渗关系的研究》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被中文核心期刊«应用化工»录用、而他的《某低品位硅藻土物理提纯研究》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被中文核心期刊《硅酸盐通报》录用,他也成为这个化工业最权威刊物的首位本科生作者。

吃过的苦酿成甘甜,走过的路都不曾遗憾。成果归于过去,努力永远在路上。作为一个奋斗者,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今年,他又与小伙伴们设计了一款全新的温控调节系统、厨余垃圾粉碎机,并且报名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友好大赛。在一切挑战面前,他习惯用平常心去面对,并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步步地向着目标努力。

过去的一点一滴、任何一项荣誉,都是他用辛劳与汗水换来的。因为有一颗热情向上的心,所以再辛苦也不怕。“科技创新赋予了我大学生活不一样的感觉,真正的创新无关才干,无关聪慧,只要你愿意付出汗水,能够奉献社会,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崔志强如是说。

IMG_20160408_200539_副本.jpg

崔志强在调试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