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学子风采 - 正文

我校学生李美佳获沈城"最文明的人"荣誉

责任编辑: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08-08-22点击次数:

因为他们“帮到底”,10位“最文明的人”用他们的爱心换来了大家的尊敬…… 今日上午,十期“最文明的人”将齐聚本报,接受由本报领导与海信电器沈阳分公司总经理吕增才为他们颁发的证书和奖品。

8月4日,本报推出“寻找沈阳最文明的人”活动,联合青岛海信电器有限公司沈阳经营分公司,送出10台液晶电视,奖给十期“帮到底”的好市民。

活动中,记者不仅得到了市民的帮助,还从十期“最文明的人”身上收获了一份感动,感受到了沈城人民的善良、热情和真诚。

本次活动得到了沈阳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并引起了沈阳市民的广泛关注,在沈城掀起一股文明热潮。

今日,十期的“最文明的人”将齐聚本报。本报与海信电器沈阳分公司还将携手十期“最文明的人”,向沈城市民发出文明倡议,倡议市民能够积极地伸出援手,面对有困难的人,不仅要“拉一把”,还要“帮到底”。

本报今日将十期“沈阳最文明人”进行展示。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于广志 卢宏亮 采写

第一期:甘素华

50岁,在沈阳市皇姑区五一社区内经营一间小缝纫店。

看到记者裤子上的一条大口子,她毫不迟疑地就蹬起了缝纫机,“我帮你补吧,不要钱”……

对于被评为“沈城最文明的人”,她谦虚地表示:“裤子上一条大口子挺尴尬的,帮人缝补应急,这只是举手之劳。”

甘素华:举手之劳,能解人尴尬。

第二期:郑东

20岁,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员工。

为“聋哑人”领路,他累得一头汗水,用了一个半小时,直到送到目的地。他的一句“我不是坏人,我就是想帮你!”让记者深受感动。

“大热天的,还拎着个挺沉的大包,我觉得应该去帮助这位‘聋哑人’姐姐,所以我就帮了。”郑东说,他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郑东:帮忙也需要坚持到底。

第三期:杨波 刘子峰

母亲43岁,儿子20岁。在二人逛街的途中,遇到了佯装“中暑”的本报记者。

“儿子快去买水,要冰的!”母子两人为记者买水又撑伞,还帮忙送记者到亲属那里;临走怕记者再中暑,还附上了一根雪糕。

杨波:脑袋里有帮忙的念头,手自然就伸出去了,没考虑那么多。

第四期:王露菲

42岁,自己经营一家浴室。

在家乐福北站店,她为假扮“盲人”的记者领路、挑衣服、付款,面对记者的重重刁难,她没半点怨言,还安慰记者“别着急、慢慢找,肯定能有合适的。”

王露菲:人人助我,我助人人。

第五期:杨晓光

深港鹏城出租汽车公司司机。

“来沈看球的外地学生”丢了背包,身无分文,多亏杨师傅送了8公里。在记者不好意思上车时,杨师傅更是“急”了:“快点上车,小伙办事闯荡点!”

杨晓光:能帮一个帮一个,不麻烦。

第六期:李娟

45岁,一位普通市民。

看到了迷路的外国人,她非常热情,主动地将人送到了目的地,没有收一分钱,还怒斥了让外国人掏钱的记者“在外国友人面前丢人”。

李娟:甭管外国人还是外地人,咱得让他们觉得,沈阳人人人都是活雷锋。

第七期:迟烨 肖寒 李美佳

三人分别是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大一学生。

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不敢过马路,三人主动帮忙,直到“强行”将记者送到沈阳市图书馆后,才反方向继续自己的行程。

迟烨:帮助别人,自己也挺开心的。

第八期:于忠宝

35岁,沈阳市铁路局铁路电务器材厂员工。

“哞……”为帮“韩国外宾”点菜,他学上了牛叫;为了“外宾”日后方便,他还主动领“外宾”去换钱。

于忠宝:多学点东西,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第九期:李晓东

40岁,经营一家电动车行。

轮胎坏了,又没带备胎,他主动带着记者去修理轮胎,还满手油污地帮记者重新装好。面对“不认路”的记者,他还骑车给记者带路。

李晓东:出点力对你自己可能无所谓,但对别人可能就顶大用了。

第十期:张旭辉

37岁,沈阳电机厂工程师。

见到在雨中瑟瑟发抖的“河南小伙”,他搀扶着把小伙送到了目的地医大一院。“你这身板不行啊!”怕小伙生病,他还为小伙找来了护士照料,这才放心离开。

张旭辉:我觉得我做的是咱沈阳人的正常行为。■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