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一语惊人 厚积薄发——访我校矿井建设专业94级校友王强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3-07-01点击次数:

他叫王强,是我校土木与交通学院94级的毕业生,19年前他和我校的很多学子一样,来到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求学,而毕业后的王强则走上了一条不可复制的人生轨迹。签约华西集团四川省建一公司,一年半的时间由工人成为项目经理,又自己创办公司谋取更大的发展,现在他与国内顶级的多家建筑单位合作,公司年产值达50亿元。在生活带来的起伏跌宕间,王强总结了六个字:知识、技能、心态,用这六个字,王强还要带领着他的团队走向更宽更广的未来。 毕业后的辗转 王强一直是一个有目标,有想法的人。高考时,他以超出当地分数线20余分的成绩考入我校矿建专业。当时,父母本打算让他复读一年,来年再考,但是王强不想耽误一年的时间,于是,他只身来到远离家乡四川的辽宁阜新。事实证明,王强的抉择是正确的,98年毕业的时候,他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本科生,公司对他非常重视,把最好的电脑分配给他使用。对他来讲,时间就是机遇。 到校后,图书馆成了他最喜欢的地方,“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在大学,图书馆是最好的地方,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在那找到答案。”王强说。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王强最爱的几门课程之一,“当时《系统工程》的教科书是俄国出版的,我们学校老师自己翻译过来的讲给学生,那门课程让我终生受益”提起当时的授课老师,王强说,“那是我们学校的金矿。”在校园读书的最后半年,已经签好工作的他向学校申请到工地实习,没有工资,干的也是搅灰、搬砖等普通工人干的活,但是王强却干得起劲,因为他知道,以后他的工作就要与这些打交道,他不想工作时让人觉得他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就这样,王强从这个工地上开启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实践,并积累了很多原始的数据和基层经验。 毕业后,王强成为华西集团四川省建一公司的工长,他从最基本的施工现场做起,与工人同吃同住,工人凌晨2点起床,他也2点起床,工人加班,他也跟着加班,几乎24小时,他都和工人在一起。艰苦的基层工作,为他积累了宝贵经验财富。不到两年的时间,王强打破了这个行业的规律,别人10-15年才能做到的职务,王强做到了,进入公司一年半,他即被任命为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 专业做到顶尖 “这个梁有多宽?这个梁做得怎么样?”王强指着会议室房间的两条横梁问他的学弟学妹们,在场的同学们都惊呆了,“除了设计者还有谁能开口便知房梁的宽度?”一个问题抛出,场下已经有了议论的声音。或许是王强的倔强与叛逆都化为了一种执着而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绩,王强自信地说,“所有的建筑在我眼中的都是钢筋混凝土”,他表示,任何一栋建筑不论外面添加了多少玻璃幕墙,外表装饰的多么漂亮,走进建筑后看一看房屋的横梁便知道这个建筑的质量和设计师的水平了。王强就是这样一个凡事都爱较真的人,他一再强调哲学的重要性,受高中校长的影响,他牢牢记住了“要把哲学学好”这句话,世界观和方法论时刻提醒着王强运用到自己的每一次实践中。 王强自己组建了团队之后,可以每天用2小时的时间完成所有的工作分配。“我的下属现在所做的工作结果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我曾经历过的,都在我的头脑中。”王强强调,他的工期之所以以效率和质量著称,就是因为他知道工地上的每一个细节,在承包成都的一个公园的建设时,王强甚至知道运土车的速度和运走土的单位时间。这就是王强,他告诉他的在校生们,“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极致。”他还解释了专与广的关系,王强表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是无法做到专的,但是这样的知识要做到了解,“只有广泛了解,在接触到这领域时才不至于惊慌。” 无限追寻极限的人 每周末的操场上都会看一个男孩穿着短裤在跑步,这个人便是王强,每周末跑25公里风雨无阻,即使在冬天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王强依然会穿着短裤,这就是他所谓的极限。“人只有知道自己的极限,超越自己的极限,才能战胜自己,战胜他人。”对自己如此严格,而对待自己刚刚10岁的孩子,王强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王强父母的“放养”式教育让王强学会了适者生存,对自己的孩子,王强更注重爱好的培养,他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错误打击孩子,“孩子想做什么就放手让他去做,看他的极限究竟在哪”,王强认为只要是对社会没有危害,不踏进法律雷池的事情都是值得支持的事。他希望自己的团队也能逐渐懂得自己的极限理论,也欢迎更多的毕业生能来到他的公司贡献力量。毕业的15个年头里,王强回校8次,几乎每年都要回来看看自己母校,看望自己的恩师。他说,这些年,心里一直十分感谢张向东老师当年对他的关注,感谢杜老师的包容,感谢教授哲学老师的课程。 “极限的挑战需要知识的积累”,王强希望用自己的经验给予同学们四点建议:首先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第二要善于抓住工作中的机会;同时要坚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最后要真诚待人、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