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煤产量、销售量突破千万吨,曾经是几代平煤人多年的夙愿。2004年,平煤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一年,全公司原煤产量达到1151万吨,煤炭销售量1159万吨,总收入1.9亿元,上缴税金9500万元,经济总量与三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这等于三年再造了一个平煤。
是呵,三年再造一个平煤,这是平煤集团公司依托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结出的厚重果实。当人们对平煤人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集团公司生产技术的带头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儒军。
人们赞叹这位深谋远虑的管理者,在一个生产工艺先天不足的老矿区,是如何带头走出一条不平凡的技术创新道路,创出这样一番不平凡的业绩的。
“我的工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一是学了些东西,二是做了点实事。能被广大群众及上级领导认可,是我的荣幸。”王儒军谦逊地说。
如果形容王儒军的性格,用沉稳老练、和颜悦色比较合适。他说话不温不火,做事果断干练,时时处处都显示出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独到的过硬技术。
1978年,王儒军从阜新煤矿学院采矿系地下采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平庄矿务局从事采矿技术管理工作。千尺井下,沸腾的生产工作面,火热的矿山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煤炭事业。他意识到煤矿的工作尽管艰苦,却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煤炭事业大有可为。从此,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艰难,他都能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务实 、从严、过细的工作作风;憨厚的矿工,淳朴的矿风,影响了他以真心换真意、诚实待人的性格。就是因为这些,二十七年置身于煤炭行业,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主管、井长、副矿长、集团公司生产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身份的不断变化,成为他立志煤炭事业、奋斗不止的潜在动力。
1999年5月,他担任原平庄矿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之初,正值煤炭行业陷入低谷之际。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局的单产、单进仅分别为2093吨和181.72米,全员效率为1.399吨/工,煤炭年最高产量为624万吨,企业整体效益下滑,超亏严重,生产经营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为了脱离困境,在公司确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工作大局的基础上,王儒军提出加强矿井生产和建设管理、增强生产后劲的建议。经过科学论证,他提出的建议得到公司班子的充分肯定后,王儒军立即组织力量进行了实施。他针对多年来矿井接续投入欠帐的问题,专门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对开拓工程严重滞后、生产接续紧张的生产矿的开拓延深工程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排队,采取措施确保如期完成重点部位及重点工程的施工,从根本上扭转了大小接续紧张的局面,为突破千万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原煤炭部提出高产高效建设,王儒军敏锐的感到煤矿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矿务局分管生产和技术工作后,他大力宣传推广。当时采煤机械化程度仅20%左右,复杂的地质条件很难设计出20万吨储量的工作面,相信的人寥寥无几。王儒军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深入的调查,精心的设计,拿出了较大手笔的改造方案。经过对采区、设备、支护的改造及水火瓦斯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三年后的今天,工作面个数由23个减为16个;单产由1.8万吨增到2.6万吨;综采面仍然用QY-200的小架子产量由40万吨猛增到150万吨;井工矿机械化程度由30%提高到76%;公司年产量也由600万吨增到1300万吨。现在高产高效不但被接受,而且受到上上下下的称赞。当人们回想此事由衷的感到王儒军功不可没。
在科技创新方面,他带头推广的近百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行业、地市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突飞猛进,人们的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实现经济强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王儒军深深地感悟到科技的发展对煤炭行业意味着什么。他认为,煤炭是工业的重要能源,煤炭生产同样离不开依靠科技进步。只有这样,煤炭企业的发展才能够充满希望。为此,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工作上。
平煤公司的地质条件复杂、自燃发火严重,属于典型的软岩地层,国内罕见的大水矿床和发热量较低的褐煤矿区。由于诸多的因素,开采条件很差,作好技术创新工作非常艰难。以往,在集团公司范围内,传统的支护方式都是砌券支护,并在矿压大的区域采用圆券支护,存在成本高、施工速度慢、承压状态不好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王儒军提出因地制宜地推广锚杆支护技术。首先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围绕软岩条件下能否采用锚杆支护的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针对典型的软岩问题,煤炭系统曾于上世纪80年代聚集全国支护的精英在原平庄矿务局进行过软岩技术攻关,因支护成本太高、支护效果不理想而未得到推广,并遗留下锚杆支护在软岩中不可行的负面印象。为了能把锚杆技术推广开来,王儒军查阅了大量资料,咨询了许多专家,并在多次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得出可行的结论。锚杆支护技术成本太高无法推广,是另外的一个难题。由于过去作过几次实验,每米造价高达万元以上,各单位无法接受。对此,他提出在不同岩性、不同位置,采取不同设计办法的方案,尽可能的降低材料成本。经过试验,效果很理想,平均每米的造价比原来下降近三分之二,具备了推广的条件。尽管在理论上可行,然而很多管理人员和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始终都持怀疑的态度。为了解决人的认识问题,王儒军通过讲解、开会、制定优惠政策、开展试点活动等,逐步打开了局面。不久,锚杆支护技术在认真抓质量、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渐渐在全公司得到推广,同时还配合锚索,扩大应用于采准巷道及破碎带、压力大等特殊地段,保证锚杆、锚索全部应用到井下各种巷道。
元宝山露天矿的地层含水是国内罕见的,被国内外专家及研究部门所关注。随着剥离进度的加快,基岩含水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本来就较软的岩石内含上水,尤如粘泥,大电铲及 68吨汽车无法进行作业,只能用小反铲配小车剥离,还经常陷车。由于外国专家及国内设计部门,均未给出较理想的治理方案,500万吨生产能力的矿山,当时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一度陷入困境。围绕着这一难题,王儒军组织矿、公司、院校三位一体的研究小组,展开了攻关。经查阅大量本地区周围矿井的资料及水文站的资料,他们做了大量的基岩可疏性及渗透率的实验,最终得出用巷道钻孔法泻水的设计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施工难的问题,不仅降低剥离成本4.02元/M3,而且保证了正常生产,受到公司内外的好评。这一科研成果,在2003年8月25日的全国煤炭地质年会上,还得到上级部委的高度评价。
西露天矿是公司内的老矿,地处构造复杂区域,边坡治理难度很大,曾经造成过5000多万元损失的大滑坡。以往的防治办法是打抗滑桩,不仅费用高、安全性能差、施工慢,而且受深度限制,属被动防护措施。2001年,王儒军借鉴水电部门的锚索技术,大胆提出在国内尚属首例的在西露天煤矿采动区域内试用预裂爆破锚索治理边坡的设想。经过聘请有关专家论证和设计,2002年开始实施,效果非常理想。2003年,西露天矿经受住了雨季滑坡的实践考验,而且在防护效果优于抗滑桩的前提下,成本下降60%,施工速度提高一倍。
针对煤炭部撤消后企业下放地方技术管理薄弱的情况,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修订编制了《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管理规定》,为企业内部确立了现阶段的技术管理标准。同时组织各单位重新编制了操作规程,作到有章可循。为把煤矿的管理提高一个档次,实施计算机联网已迫在眉睫。按公司的安排,王儒军亲自参与和领导了计算机联网工程,在购买工程软件同时,鼓励自主软件开发,为专业人才提供可发展的广阔空间。
企业进行改制以后,平煤公司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分别制定和实施了实现企业发展中长期目标的“走出去”战略、分“两步走”战略,绘就了企业规模扩张、做强做大的宏伟蓝图。
憧憬着企业的未来,王儒军激动不已,他一如既往地扑下身子抓好生产和建设的具体工作。
元宝山露天矿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设计能力500万吨,备受国家计委和自治区的关注。王儒军在分管基本建设时,对元宝山露天矿项目在做好移交前的收尾工程和用好收尾资金方面,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工程严格要求,对资金精打细算,专款专用,对试生产的工程本着既立足当前、又兼顾长远的原则,形成了正常接续的可移交条件。六家煤矿也是“九五”期间国家投资5.8亿元建设的90万吨竖井。王儒军接管此项工作后,组织人员完成了西二采区的优化设计,作好了移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于 2001年10月经国家计委、自治区计委、赤峰市及有关厅局联合验收并顺利移交。老公营新煤田的开发列入总体规划后,王儒军带领项目部的几位同志不分节假日奔走于国家、自治区、盟市等有关部门之间办理手续,为以后的开发做了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老公营新煤田的设计需要的地质报告,如果委托别人编制至少需要300万元的费用。为了节省资金,他抽调一些技术人员,用了8个月的时间编制完成了《老公营矿区地质报告》,在满足了设计的需要和获得有效资质后,顺利通过评审并得到好评。
作为平煤公司的一员,企业每发展一步,都凝结着王儒军为之奋斗的辛勤汗水。作为个人,王儒军迈出的每一个坚实的步伐,都与集团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在做大做强,王儒军也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他先后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技术攻关标兵”等称号,并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煤矿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他的多篇论文获得过中国煤炭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全国煤炭地质专业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并被全国煤炭建设信息网选举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被聘为《煤矿安全》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情报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考取了全国安全注册工程师,晋升为采矿正高级工程师。
面对荣誉,王儒军感到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但是,更大的是压力和思考。他在默默地反复地沉思着:既然立志于煤矿这块沃土,那么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