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同一片蓝天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谈北京残疾人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王建新 《 人民日报 》( 2008年9月5日 05 版) “尊重残疾人的人格,保障残疾人的权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前夕,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北京市现有99.9万残疾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5%,涉及260万家庭人口。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 “面对残疾人,我们不仅需要对他们尊重、关爱、扶持,更重要的是需要转变对他们的态度,转变残疾人事业发展与建设的理念。”丁向阳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但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需要在市政工程上大力建设无障碍设施,而且需要在全社会人们心中努力营造“无障碍”的空间,引导和帮助所有残疾人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真正实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让他们能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快乐。 理念一变思路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创新残疾人管理与服务的重点与方式,建立健全制度,有效改善残疾人生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市政府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市长,说起这些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路、举措与成效,丁向阳了然于心。 ——残疾人医疗卫生保障由过去主要对已残人员进行救治与康复,向加强前期预防与后期治疗康复并重转变。目前北京已建立起定期保健检查、儿童疾病筛查、疫苗注射、社区慢病干预等一系列前期预防机制。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对135万儿童进行了视力、听力、智力、精神等方面疾病的筛查,发现500多例疾病儿童,其中400多例患儿享受到了6岁前的免费治疗,90%患儿经过治疗后健康和智力达到正常儿童水平。目前,北京市儿童疾病筛查率已达98%。在慢病防治方面,北京市免费给市民发放慢病预防科普图书,引导市民控盐,在公共场所禁烟,大规模注射春季流感疫苗,有效减少残疾隐患。此外,北京市还以社区为依托,建立了2100多个康复指导站,组建了5000多人的康复协调队伍,为广大市民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训练与指导服务。 ——无障碍设施建设由建造单项设施向创造整体无障碍环境转变。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了无障碍设施,达6000多项,包括一些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也都注重在保护文物前提下,进行无障碍改造。在交通无障碍方面,北京已投入了2835辆低底盘无障碍大巴投入城市运行。目前运营的8条地铁线路中,可至少保证每个站点有1个出入口,重点站不少于两个出入口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此外,机场、火车站等也都完成无障碍改造。同时,北京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由公共场所向家庭延伸。由政府出资,全市今年已经完成5000户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今后3年将完成对全市所有有需求残疾家庭的无障碍改造,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残疾人在家无障碍。 ——残疾人就业由过去以自谋职业、家庭支持为主向建立健全全社会就业支持体系转变。北京市政府建立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近几年每年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达10亿元。社会各界也千方百计为残疾人挖掘和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北京市99.9万残疾人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有20万左右,其中有就业需求的10万左右,这其中已有近8万实现了就业,占就业需求残疾人数的80%左右。 ——残疾人管理服务由主要针对个体需求实施帮扶向常态与综合服务转变。自2003年开展温馨家园创建活动以来,北京市已先后在街道(乡镇)、社区(村)建起了不同形式的温馨家园1400余个,其中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150个。这些温馨家园都处于最基层,残疾人走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综合性特色服务。2010年前,北京市将在每一个街道(乡镇)和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建设一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上,北京已经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覆盖。 “随着北京残奥会的筹办和举办,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已成了全社会的共同口号与行动。”丁向阳说,“在‘平等·参与·共享’理念下,残疾人将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健全人将张开双臂,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积极条件。我们整个社会将和谐相处,共享同一片蓝天,共创未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