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我校“思政+专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我校组织开展了以“奋进青春新征程 实践担当展作为”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1104支实践团队,60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以实际行动展现我校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用影像和文字材料展现报道辽工程青年学子的青春实践,履行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近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泳动未来”实践团队深入兴城泳装产业带,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泳装生产园,与从业者深度交流,实地观察生产与运营流程,探寻这座渤海古城如何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从家庭作坊到全球泳装产业高地的蜕变。本次实践不仅整合了对产业发展历程、创新模式的调研,更聚焦实践细节与后续研究规划,力求为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参考。

实践履痕——双站联动探产业全貌
今年暑期,学院与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达成合作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团队以“全链条追踪”为调研思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三维方式开展实践。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泳装生产园,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启沉浸式调研。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师生们深入各区域车间,车间不同区域的运作细节都成为团队观察的焦点,了解全链条设计生产的过程外,着重记录下“设计研发—布料裁剪—衣料缝补—分装出口的全流程效率数据。


随后,团队转场兴城泳装协会了解兴城泳装的发展历史。踏入协会展厅,斑驳的产业历程墙仿佛打开时光宝盒,泛黄的老照片里,1978年刘氏姐妹在缝纫机前专注代工的身影,与墙上悬挂的现代化智能车间航拍图形成鲜明对比。移步时尚产业园,了解到兴城泳装加速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与原创设计。团队成员手持笔记本,仔细记录每件展品旁的时间标签——从1995年第一家品牌注册,到2008年建成北方最大泳装交易市场,再到2023年占据全球25%市场份额。当指尖抚过展厅电子屏上跳动的产业图谱,那些曾经在工厂车间目睹的流水线作业,此刻化作串联起设计研发、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的完整链条,在眼前徐徐展开。


产业洞察——兴城泳装的发展密码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上,兴城泳装以“科技+时尚”为驱动,2020年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落户,推动产业进入“数智化”时代,全链条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建成3个产业园区,汇聚众多生产企业和自主品牌,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占据“每卖出4件泳装就有1件来自兴城”的重要行业地位。
电商领域表现亮眼,如今从平台电商到跨境电商吸引大量大学生返乡创业。同时,智能试衣镜等数字化工具提升消费体验,连续举办的泳装展会推动其从“生产基地”向“全球泳装时尚中心”转型。
如今,其全球版图不断扩张,在21个国家布局海外仓,17个投入运营。规划打造全球泳装供应链、时尚、品牌聚集三大中心,产品适配全球审美与需求,“世界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兴城泳装”的愿景逐步实现。通过东北亚国际泳装博览会,兴城泳装将“中国泳装名城”名片传递至全球,凭借产业集群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卖产品”向“塑品牌”转变,书写了“小产业”撬动“大全球”的传奇。


成果规划——青春智慧助产业升级
经过多天的调研,团队在驻地召开成果梳理会,结合调研发现规划后续研究方向。基于收集的200余组数据、30小时访谈录音及观察笔记,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一是《兴城泳装跨境电商发展报告》,聚焦海外仓布局优化、小语种服务体系建设等痛点,针对 “区域市场精准配送方案”“校企联合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等方面提供建议;二是《智能制造驱动生产效率提升案例分析》,以斯达威生产园为样本,剖析智能裁床、数字化仓储的降本增效路径,形成可复制的“数智化转型指南”;三是《兴城泳装精神口述史》,整理创业者访谈实录与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制作成短视频课程,让“勇于争先、开放创新”的精神走进高校课堂。



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把青春智慧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起点。未来,团队将与兴城泳装业协会推动“订单数据可视化分析”“消费者偏好调研”等课题合作,让调研成果真正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