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十五)丨“砼”心筑梦,辽工程学子以专业所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责任编辑:校团委作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9-04点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我校“思政+专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我校组织开展了以“奋进青春新征程 实践担当展作为”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1104支实践团队,60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以实际行动展现我校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用影像和文字材料展现报道辽工程青年学子的青春实践,履行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七月盛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智童·语筑兴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同学们,带着知识与热情,踏上了一场知识与温暖交织的乡村实践之旅。实践队奔赴辽宁省阜新市周边乡镇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以“知识筑梦、安全筑盾、文化铸魂”为行动主线,用专业与热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风貌。

知识筑梦:以土木之薪火,叩响千年匠心的回音

卸下专业的“高墙”,队员们将土木工程的智慧化作生动有趣的筑梦课堂。在大五家子学校,一场“古建筑认知课”正如一扇悄然打开的时空之门。中国六大建筑派系穿越千年而来;从“雕梁画栋”到“门当户对”,孩子们在成语中触摸到的是建筑,更是文明绵延的脉搏。在榫卯模型拼装环节,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分组协作,拆解、校准、拼合、彩绘……那些曾存在于课本中的斗拱飞檐,此刻正被一双双小手重新唤醒。当一座精巧的木质模型终于在桌上立起,那份专注与惊喜,那一张张“建筑小达人”证书,悄然记录着一颗颗向往的种子,正静默而坚定地破土发芽。

安全筑盾:抗震科普守家园,专业守护筑安居

家的意义,不仅在于遮风挡雨,更在于心安。为了让这份安全感扎根于更多童心,实践队员们带来了一堂充满温度的安全课。队员们聚焦乡村安居现实需求,开展专业抗震、防灾科普宣讲。队员们系统讲解地震成因、征兆识别、逃生技巧与自救互救方法,更从土木专业视角剖析建筑结构抗震原理,阐释“砌砖成盾挡地动之险,架木为梁承安居之诺”的工程理念。当模拟出地震虚拟场景,孩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刻理解科学选址与结构加固的重要性,抽象的安全知识由此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坚实盾牌。

文化铸魂:推普架起沟通桥,非遗点亮文化心

普通话是浸润心灵的雨露,非遗是唤醒乡愁的歌声,剪纸是铭记历史的刻刀,队员们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为桨,带领乡村孩子们驶入一场声与形、古与今交融的文化旅程。在佛寺村禾土书屋,队员们精心设计“普通话+”浸润式课堂。他们不仅通过绕口令、情景对话、诗歌朗诵等趣味方式帮助孩子们克服方言干扰、大胆开口表达,更将推普融入每一个文化环节。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介绍家乡、讲述非遗故事、描述剪纸图案——语言在这里不是枯燥的功课,而是自信表达、沟通世界的工具。语言的桥梁搭建之后,非遗的魅力便声声入耳。国家级“乌力格尔”传承人韩英福用深沉的说唱讲述英雄传奇,马头琴奏响《远古的梦》,悠扬琴声仿佛掠过无边的草原。

剪纸课上,推普与传承继续交响。队员们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建筑为蓝本,一边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一边用普通话讲述背后的家国故事。孩子们手执红纸和剪刀,刀尖移动的是技艺,指尖流淌的是敬畏。他们用普通话分享自己的剪纸寓意,讲述剪出的故事——语言与手艺共同完成了一次文化的传递和精神的洗礼。

这个盛夏,土木学子们以专业为笔、以乡情为墨,在阜新的沃土上深深浅浅地书写下青春的答卷。他们叩响千年匠心的回音,为童心筑起探索的梦;他们传授抗震安居的知识,为家园夯实安全的盾;他们搭建语言文化的桥梁,为乡土唤醒自信的魂。每一次讲解、每一次互动、每一次陪伴,都是将“思政+专业+实践”的育人理念熔铸于祖国大地的生动写照。征程未有穷期,奋斗永不止息。辽工程学子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肩承土木使命,把论文写在乡村田野间,将汗水洒在振兴道路上,以持续不断的专业实践与服务奉献,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