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十七)丨于光影中感悟历史 自往昔中汲取力量 ——辽工程学子用AI技术修复“老照片”,让红色故事焕发“新光彩”

责任编辑:校团委作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9-09点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我校“思政+专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我校组织开展了以“奋进青春新征程 实践担当展作为”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1104支实践团队,60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以实际行动展现我校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用影像和文字材料展现报道辽工程青年学子的青春实践,履行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诶呀,真是太好了,那时候就是这样的!”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战士王绍军爷爷激动地说。这一幕发生在软件学院与葫芦岛校区团工委联合开展的“忆海识珠——基于照片修复与场景重现的红色记忆保护”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回访中。随后,王爷爷讲述起照片背后的故事,带团队成员穿越回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峥嵘岁月……红色记忆是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承载着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辽工程学子以AI技术挖掘保护红色记忆,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老照片修复档案卡

让红色记忆在公益中延续

暑假期间,实践团与共青团兴城市委员会携手共建记忆重现体验馆,为收集挖掘“老照片”、整理保护“红色记忆”搭建平台。体验馆开张即吸引众多游客,成员们用AI技术修复模糊破损的老照片,为黑白照片添彩;通过静态图像模型生成动态AI视频,让人物环境“动起来”;依面部特征生成不同年龄的“时空穿越照”。团队以公益创业方式服务游客,倾听背后故事,积累红色素材,此后还在小红书上创建了记忆重现网店。

兴城古城“记忆重现体验馆”

让历史温度触达新一代的掌心

“我要好好读书,不辜负先辈们的付出。”兴城市温泉小学一名学生听完红色故事后有感而发。实践团走进该校,带来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课。成员刘宇航展示的老照片和AI视频让师生眼前一亮:泛黄模糊的黑白照片经AI处理,色彩还原且人物神态更加鲜活;AI视频中,年轻士兵眼神明亮、微笑挥手。互动问答环节,成员耐心解答,为积极参与者分发带团队标识的纪念品,课堂氛围热烈。通过讲解,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先辈的精神力量,历史的温度通过AI技术触达新一代的掌心。

团队成员在兴城市温泉小学开展宣讲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实践团探访“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辽宁好人”杨玉祥老人。大家围坐在杨老身旁,认真聆听他用读书简报串联的红色记忆。从讲述中得知,几十年来杨老坚守传承红色精神的初心,他家成了鲜活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众人前来学习。在老人的讲解下,同学们详尽了解了雷锋生平,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根据寻访内容和搜集的老照片,精心编辑12个雷锋故事并装订成册,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雷锋,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团队成员探访杨玉祥老人

让红色影像注入永恒活力

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寻迹塔山,走访塔山阻击战纪念馆。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一件件铭刻岁月的文物、一份份承载真相的史料,让同学们仿佛亲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深切感受革命先辈不屈的斗争精神与为国捐躯的崇高情怀。实践团通过此次活动对塔山阻击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

团队成员寻迹塔山

团队成员在家乡开展实践

此外,团队成员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打扫卫生、代取快递、智能手机教学等志愿服务,服务老人千余人次;修复324张红色老照片,汇编1.4万字的《忆海识珠——老照片红色故事汇》;在“记忆重现体验馆”,线上线下服务50余人次,修复老照片186张,制作AI视频4个;开展线下红色故事宣讲5场。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开展此项活动,用青春力量让红色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历史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在技术赋能下赓续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