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十八)丨“绿”绘海棠,理院学子以专业之力护生态新颜

责任编辑:校团委作者:校团委发布时间:2025-09-09点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我校“思政+专业+实践”模式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我校组织开展了以“奋进青春新征程 实践担当展作为”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1104支实践团队,60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我,以实际行动展现我校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栏,用影像和文字材料展现报道辽工程青年学子的青春实践,履行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暑期,理学院绿境智联团队奔赴阜新海棠山,开启了为期14天的“海棠山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与智能分析”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专业20余名学子组成的队伍,打破学科界限,带着课堂上的公式定理、实验操作技巧与理论认知,在海棠山的密林间、溪流旁将书本学问转化为实打实的实践行动——白天顶着近30℃的高温穿梭采样,傍晚围着临时工作台整理数据,为景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青春动能。

校企携手搭平台,实践育人新路径

此次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王胜楠的积极推动。为给学生搭建优质实践平台,主动对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风景区,成功促成校地合作,建立起长期实践基地,搭建了“双向赋能”桥梁。一方面能依托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针对性助力景区解决规划升级中“游客动线与生态保护难平衡”“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滞后”等实际问题,比如团队此次的数字化建模成果,已能为景区后续智慧导览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让学生跳出实验室的“小天地”,走进海棠山这处集自然生态、蒙古族文化于一体的“大课堂”,在沉浸式的文旅实践场景里跟着景区工作人员学辨生态敏感区、随文化讲解员了解古树背后的民俗故事,真正实现“学在实践、练在实处”。

多学科协作破题,用专业守护生态

实践期间,团队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从“数字化监测”“微生物研究”“环保宣传”三大维度发力,为海棠山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支持:

1.数字化建模,绘就景区“生态画像”

数学专业的同学则接过数据“接力棒”:他们把采集到的山路走向、景点间距数据输入模型,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分析游客游览的“最优路径”,最终提出的调整建议能让游客在不减少游览体验的前提下,减少30%对生态敏感区的踩踏;同时持续收集每日植物种群密度、游客流量数据,用回归分析预测未来三个月的生态变化趋势,形成的《海棠山生态数据简报》已作为景区管理决策的参考资料存档,景区管理人员翻阅时不停感叹:“这些数据比我们凭经验估算的靠谱多了!”。

2.微生物探秘,解锁土壤“生态密码”

“这边的土偏黑,腐殖质多;那边靠近路边,土粒更散——”生物工程专业的学子带着采样袋、小铲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按“海拔梯度+区域功能”划分8个采样区,每处采样点都要采集表层5厘米、中层15厘米、深层30厘米三个深度的土壤样本,装袋时还特意标注着“距蒙古栎树根1米”“景区步道旁5米”等细节,避免样本混淆。

回到实验室,他们立刻投入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用稀释平板法接种样本、在恒温培养箱前守了48小时观察菌落生长,再通过显微镜辨别微生物种类。目前初步分析发现,生态敏感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比游览密集区高27%,这一发现正帮助团队探究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中的核心作用。

3.环保宣传落地,唤醒公众保护意识

科研之外,团队还想让“生态保护”走进游客心里。他们先跟着景区工作人员学了两天“海棠山生态故事”把“一棵古树需要几十年长成”“一次野外用火可能毁掉整片山林”的细节编进宣传话术;再结合景区蒙古族文化特色,自己设计制作了15块环保标语牌,特意用蒙汉双语写着“脚下留青,莫踩幼草”“垃圾随身带,青山常自在”,立在游客休息区、步道入口等显眼处。

团队成员估算,14天里他们直接和近千名游客聊过环保,不少游客离开时会特意把手里的垃圾扔进分类箱,甚至有游客主动提醒同伴“别靠小树太近”,这让他们觉得“宣传不是白做的”。

14天的实践结束时,团队带回了满满一箱土壤样本、厚厚一叠数据记录,更带回了比课本知识更鲜活的成长,而对海棠山来说,团队留下的不只是一份数据简报,更播下了“科技护生态”的种子。接下来景区将会和团队合作做“古树名木数字化建档”——这场14天的实践,实实在在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重目标。

未来,理学院将持续推动此类“接地气、有实效”的实践项目,让更多学生走出课堂、扎根基层。或许下次,他们会带着更精准的监测设备再来海棠山,或许会走进其他需要生态助力的乡村,但不变的是用专业知识守护生态、服务地方的初心——就像团队在实践日志最后写的:“青春不该只在教室里闪光,在青山绿水间,在能帮到人的地方,才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