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滨,1998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现在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任教,主要讲授《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及《岩土力学》等课程。从2000年开始至今,在导师潘一山教授指导下,主要从事工程材料(岩石、混凝土及金属等)的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截至目前,以第1作者身份已经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发表的文章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检索30多次。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水利科学)。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曾获得“辽宁工大十大青年科技精英”称号。
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这是每个高校青年教师都在追逐的梦想和努力的方向。2003年,只有29岁的王学滨凭借申报的“梯度塑性本构理论的典型岩石结构稳定性分析”这一科研课题实现了梦想。就在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时侯,他又开始了更加深遂的思索:“2002年经过校科研处的外审,我获得了校基金的资助,是辽宁工大给了我获得了基金的平台,我要用这两项基金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实现更大的价值。”感慨万千中的王学滨又投入到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两方面课题的研究工作。
许多专家都惊羡于王学滨在研究上的突破,他却谦虚地说:“我采用梯度塑性理论,这主要受益于我的导师潘一山教授,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我的工作一方面是对过去研究中不太合理的假设进行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验观测;另一方面,扩展了研究方向。”过去的研究局限于研究岩石的拉伸破坏及压缩破坏,模型比较简单且只限于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王学滨拓展到研究剪切破坏问题,所建立的模型更加复杂,还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韧性金属领域。
渊博的知识在于点滴的积累,智力成果源于勤奋。王学滨的成功正是深深得益于他超乎寻常的毅力,常常为了获得一个问题的解答,他要推算几十页草纸,为了一个问题,他要冥思苦想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有时还要跑到北京等许多知名大学查阅资料。他说:“最近,学校的各种科研条件得到了积极的改善,可以在学校里通过学校所购买的各种数据库得到许多感兴趣的资料了,对我的研究的深入开展非常有帮助”。按照王学滨所发表的论文篇数,每个月至少要撰写一篇,常常是几篇论文齐头并进,相继完成,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思考。几年来,他所积累的素材堆得满满一屋子。在常人看来,做理论研究及数值计算是十分枯燥的,但王学滨却说其中乐趣无穷,“研究过程中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要经常换研究的大方向,要找一些自己在目前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去作”。
在王学滨的字典里,创新就是进步的阶梯,2000年,他被推荐到武汉长江科学院学习,他学会了采用拉格朗日元法研究锚固机理。便开始尝试用此方法应用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即:剪切带和局部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还很新,国内很少有人研究。回到学校后,他将一些计算结果整理成文章,开始投稿,陆续收到一些期刊的录用通知。由于我校不具备数值计算方面的条件,经过深入的学习及讨论,他将研究方向转到理论研究方面。由于他在数值计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往往能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一些较好的结果。王学滨说他自己比较满意的论文主要是这些理论研究方面的。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在数值计算方面的探索也没有停止,多次去长江科学院岩基所及地震局地质所学习及从事数值计算。
目前,在青年基金的资助下,极大地改善了王学滨的研究条件,他正在孕育更多的科研成果。“我要感谢母校给予我的帮助与支持,是母校给了我启航的力量,是辽宁工大许多教职员工的默默奉献使我能够潜心科研,科学研究离不开负责课题申报、论文及课题报奖、三大检索文章认定及报销的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我发现他们都非常敬业,对我都有许多的帮助。”他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新知识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验证。王学滨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渗透给学生,日常授课中他时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要学生打好基础。“我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本科生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得更好,这也是我成长过程的心得。”王学滨仍在孜孜不倦地育人、持之以恒地研究。“几年后,我争取发表论文100篇,被SCI检索10篇,被EI Compendex检索40篇。”他正在朝着下一个梦想不懈地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