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成功从一点一滴做起——记博士生导师郭嗣琮教授

责任编辑: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07-05-23点击次数:

郭嗣琮,男,民盟盟员,教授,是基础科学部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51年10月生,吉林省白城人。在校读书期间,曾参与“矿用载频电话”和“煤巷掘进机设计”两项科研工作,是矿用载频电话电路板的设计人,是煤巷掘进机部分工作(行星齿轮传动器)的设计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随解放军部队赴唐山抗震救灾,并获营级嘉奖;197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参加辽宁省工科院校数学教师进修班,进修数学;1979年-1980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参加全国工科院校数学教师研讨班学习;1984年—198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进修,参加我国著名模糊数学学者汪培庄教授主持的研讨班;1987年由助教破格晋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教授。1993年-2003年,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科学部主任,并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94年创办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并兼任校长,2004年辞去附属高中校长职务,出任高中理事会副理事长,并任名誉校长。2002年,作为博士生导师,招收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郭嗣琮现为基础科学部系统科学与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委员、民盟阜新市委副主委、民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辽宁省政协委员、阜新市政协常委、中共阜新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一般系统学会中国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作为校数学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尽管科学研究、社会工作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十分繁重,但他始终坚持每学期都为本科生讲课。他先后为本科生主讲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概论”等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近代数学基础”、“多元统计分析”、“随机过程论”、“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原理”、“遗传算法”、“分形几何与混沌理论”、“近代决策技术”等近二十门课程。他教学工作严谨认真,教学效果优异,所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曾指导多名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多年来,他在从事的“模糊值函数分析学”、“模糊预测与决策”、“工程模糊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在《Fuzzy System and Sets》、《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自然科学进展》、《模糊系统与数学》、《工程数学学报》、《煤炭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模糊预测》、《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基于结构元理论的模糊分析数学原理》著作三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03年,04年)及多项省、部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模糊数学理论研究中,他于2002年独自提出了模糊结构元概念,从理论和方法上彻底解决了模糊分析学中模糊值函数无法解析表示的问题,并建立了基于模糊结构元方法的模糊值函数分析学表述理论,该项工作开创了模糊分析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被国内专家称为是模糊分析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在模糊分析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建立了不规则介质空间模糊渗流理论,该项研究先后得到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先后出版了《模糊预测》、《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模糊结构元理论与模糊分析数学原理》等著作。他在近几年内,共主持8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校级1项。主持研制的《MWK型模糊温控仪》获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成果博览会优秀项目奖;《非均匀孔隙介质工作面气体稳定渗流的模糊解研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基于模糊渗流的采场自然发火预测与控制模型研究》项目,通过辽宁省科委鉴定;《矿井通风安全与采场自然发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他编著的《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获阜新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他的项目《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研究》获阜新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名);他编著的《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获阜新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要参加完成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自适应控制研究》获阜新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鲜花总是伴随着成功而来,郭嗣琮于1991年获阜新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2年获阜新市政府“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等称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他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为我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