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她从心灵启航,构建贫困生精神助困的关怀体系---记电信学院辅导员马颖哲

责任编辑:于淼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2-05-09点击次数:

她是一名普通的辅导员,八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电信学院的贫困生工作,如何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工作,并在必要时辅之以经济帮扶,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负担,是她一直努力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她就是辽宁工大电信学院的辅导员马颖哲老师。 长期以来,高校对贫困生的物质关注较多,却忽略对其精神的扶助。而在实际中,贫困生往往精神压力大过物质困难,表现为:自我意识相对迷失;个体心理容易失衡;人际交往面临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电信学院负责学生贫困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马颖哲老师,结合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精神助困与物质助困并重,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贫困生工作。形式上内外结合,不断打破精神贫困;并注重道德引导,加强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完善贫困生人格。 “物质上的帮助,救急不救穷,救穷多了养仇人。在精神上帮助人,使他成为一个强者,这才是对他最彻底、最重要的帮助。”马颖哲老师如是说。 马颖哲老师认真开展对贫困生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电信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将贫困生精神贫困现状加以总结。通过调研,她发现,自我意识相对迷失,个体心理容易失衡以及人际交往面临困境这三大方面是贫困生精神世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重视情感在学生品质中的内化作用,在贫困生工作中,马老师经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心真情帮助贫困生成长。积极发挥学校老师(如专业课老师、心理咨询老师、辅导员老师等)教化育人的功效,同时,还融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于日常助学帮困工作中,渗透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德育主体在良好的情境下将自身力量充分发挥,形成德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通过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缓解学生心理困境。 在长期的贫困生助困工作中,她总结了工作经验,开辟了助困工作新思路,在对贫困生精神解困工作中,她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 内外结合,不断打破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马老师意识到:贫困生要实现根本上的脱困,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和学校内外两条途径。首先,使贫困生对贫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贫困是一时的,并不可怕,应该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克服抱怨别人的不正确做法,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学会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有效悦纳自己,正确看待差距。其次,学院也从外部环境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交流会等多各种形式与贫困学生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平时生活的心理困惑,增强信念教育,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注重道德引导,加强情感教育。在对贫困生的精神助困中马老师着重加强对其情感方面的教育及感恩情怀的教育,让学生真实地意识到社会对自己的关心是一种爱,并鼓励学生将这种爱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用自己良好的表现回报资助人,回报社会。另外,她还从提高学生认识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并将日常行为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优秀品行,形成健康的情感道德观。 三、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完善贫困生人格。马老师在学生理想信念上加强对贫困生励志方面的激励和引导。她主张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文体生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透过和谐的校园环境启发贫困生学习知识、追求理想的动力和热情,将他们对贫困本身的关注引导到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中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奋斗中来。同时鼓励他们在宽松的校园氛围中广泛开拓人生和交际圈子,不断充实其精神世界,促进人格的完善。 对于所开展贫困生精神助困工作,她的具体做法如下: 她首先从完善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机制的角度出发,为学院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 奖学金、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学费减免以及社会无偿资助等),努力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她提议建立以学院党委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学院党委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各系党支部书记、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各年级的辅导员等),发挥对贫困生的辅导作用。 其次,给予不同年级贫困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力度不同。加大对新生的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的力度,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大三大四的贫困生减少物质资助的力度,加大精神资助。 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在新生入学初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对有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学生格外重视,一方面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助学岗位,申请学费贷款 ,解决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对其进行精神资助。她还鼓励和建议教师和其他同学主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使学院与贫困生家庭间的沟通加强,准确地掌握各贫困生的有效信息,以使该得到帮助的贫困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她还让某些有自卑倾向的贫困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有的贫困生擅长书法,让他进入学生会的宣传部等,给贫困生提供充分展示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与场所,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获得成就感,以利于其自信、自尊心理的形成。 大三、大四的学生,已有两年多勤工助学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劳动很多人已能解决生活费, 因此,适当减少对其物质资助,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教育和诚信教育。 再次,马颖哲老师还着力于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在工作中,马老师将贫困生对社会的关爱、对他人的关心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践活动,倡导贫困大学生带头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秩序、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爱护公物,尊敬老人、团结同学、使学校更清洁等等来表现自己的感恩意识,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升华情感,提高素质,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方面,她注重引导,提倡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纠正部分人群对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偏见,摈弃世俗观念,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防止出现对贫困大学生的不公平现象等。 马颖哲老师在开展贫困生工作中,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有机整合,她从心灵启航,构建贫困生精神助困的关怀体系,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