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史河长流 育人不止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发布时间:2019-04-23点击次数:

——记我校辽宁省教学名师  张志勇

人物档案:张志勇,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辽西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变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阜新市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副会长阜新市民族古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渤海大学客座教授。


电话约见张志勇老师时,他说有课,时间便定在第二日早上,而采访结束后,等待他的还是课堂。每日,孜孜不倦地奔波于办公室与教室之间,似乎是他最大的乐趣。早晨8点30分,记者按照约定来到张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他正在指导所带组的学生进行专题社会调研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的布置,伴随着清晨的缕缕暖阳,开启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张老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暖人的微笑,或在与人交谈,或在讲课。“张老师上课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行政12-2班的张雪杰这样说。“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张志勇老师就是这样感染和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30余年的执教生涯,张志勇老师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讲授过30多门课程。如今主要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史》、《中国法制史》、《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对于所讲内容,已经做到“运用自如”。张老师讲授的《中国文化史》,前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已经获批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今年又录制《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视频课程,并准备申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而这门课自开课以来就没有教材,张老师自编的20余万字的《中国文化史》讲义,为学生带来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程。从2003年开始,张志勇老师便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资料,翻阅中外各方面书籍,不断充实新鲜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前沿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人应该是有文化的人,为了人之生存以及生存的意义,要学点文化,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张老师一直这么劝诫学生,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出身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职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获得什么样的学历,都不能代表有文化。张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大量鲜活的事例,穿插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钻研学术,使学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学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外语系03-1班吴迪同学说:“谈到文化,范畴很大;明白点滴,受益莫大;中西对比,差别很大;取其精华,繁荣文化。”而机械学院10级高宇同学在听了《中国文化史》后,感觉很好,又到张老师所上的专业课堂上听了《中国法制史》、《中国行政管理史》课。

长期的教学实践,张老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学养厚重,睿智乐思,幽默风趣,严禁不拘。他认真对待每一门课,每一堂课,努力做到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重视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经常和系里其他教师一起深入探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提出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教改建议。在讲授《行政组织学》、《中国行政管理史》课程时,他采取了历史故事会、案例教学法、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改善课堂气氛,纠正学生在认识上对历史学科的误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张老师讲课很有意思,总是穿插历史小故事,上课一点都不枯燥。”行政12-2班邵珊珊兴奋地说。他主编的《中国行政管理史》作为校内立项教材,最近即将公开出版。

从教三十年来,张老师先后给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部队官兵、高校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30余场。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沙龙形式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智慧,陶冶心灵。2012年5月27日,张志勇做客《辽海讲坛•百姓讲座》,在辽宁省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为200多名听众作了“千古之谜——契丹人”的报告,并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2013年10月29日下午,在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面向全校师生做了题为“千古之谜——契丹人”的学术报告,深受师生的喜爱与好评。“听张老师的讲座,像听故事一样引人入胜。记得当时老师拿出一个古契丹文字,让台下所有学生辨识,结果没有一个人认识……感觉张老师知识渊博,研究深奥,让我们增长见识。”行政11-2班孙雪媛说。他还为阜新市委办公室、山海关区委党校领导干部、阜新市教育学院干部做学术讲座,受到欢迎与好评,扩大了学校影响。张老师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市级优秀教师等称号。

一分辛劳一分才

张志勇老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研究。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他在武汉大学历史系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授业恩师是全国知名的史学专家唐长孺教授,还有陈仲安、朱雷先生等,他们严谨治学精神、深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深邃的学术造诣,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恩师们谆谆教诲与启发下,他读了很多书,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积累了数十万字的学术卡片,打下了学术研究的基础,由此入门,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从此一发而不可停止。但当时的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回到阜新后,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辽金史、法律史、行政管理文化研究方面,他利用东北、阜新地域的历史文化优势,开展了对辽金契丹女真史的研究;结合法制史的课堂教学,开展了对辽金法律史的研究;结合阜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开展行政管理文化研究。说起辽金史,张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关于契丹的各类“小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身入其境。

在学术研究方面,张老师说没有捷径,唯有“勤奋”,才能做出一些研究成果。每天,他埋头于“故纸堆”中,做着被学术界称为“笨”功夫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培养了自己深厚的 “学养”。 现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论文集》2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科普读物5部,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在全国、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多次受到中国辽金史学会,省、市政府,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历史学会的表彰。被阜新市政府授予“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鉴于他的工作成绩,个人传略及事迹先后被收载在当代大型人物辞书《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选入大型系列丛书《中国人才库》教育分卷《中国教育专家与教育人才》第1卷。

以爱育心,用心育人

张老师认为,探索教学与教育的结合点,引发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共鸣,这个结合点就是情感。生活并不像一条小溪那样总是有节律地、平静地潺潺流淌着,生活会有震荡,教书与育人过程中会有高潮与低潮,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探索教育与教学的结合点,做到“有教育的教学”和“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寻找管理与教育的结合点,做到“在管理过程中教育”和“教育过程中管理”;捕捉教育与引导的结合点,做到“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引导过程中的教育”。法学专业有一名浙江来的学生,高考成绩580多分。来到学校以后感觉到很失落,想转学,但是他听了张老师的《中国法制史》课之后,下定决心在辽宁工大专心求学。“唯一一个不看教案讲课生动的老师”是这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老师的些许崇拜与敬仰。张老师因此获得校级“教书育人标兵”、“大学生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每年的学生认识实习、业务实习、合作教育、专题社会调研和毕业实习期间,也是张老师比较繁忙的日子。不仅亲自为学生联系实习点,还亲自带队实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做学生楷模。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带着学生们一起到实习单位实习参观,指导实习、检查实习,组织与实习基地单位开展实习座谈会等。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张老师说,“鼓励加引导,远比批评打压效果要好”,他经常与青年教师一起切磋,传授讲课经验,并时时提醒青年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工作很用心,讲课生动形象,学生评价很好,做事从不抱怨,对青年教师和蔼可亲,没有领导威严。”行政管理系青年教师陈洪霞如是说

“接下来要将《中国文化史》讲义修改一下准备出版,还有辽金史方面要……”听着张志勇老师畅谈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透着窗户照进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脸庞上始终充溢着微笑,自信中透着谦逊,从容中饱含坚定“投入精力,投入感情,最终,你会成为一名好教师”,这就是张志勇老师,三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书与育人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