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专升本11-1班学生。
2011年9月,刚刚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的她,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重新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对于一个第二次踏入大学校园的她来说,这个起点,让她比起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多了一份从容的期待。
在入学前那个冗长的暑假里,一次偶然的投简历,让她获得了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职位。从小就喜爱文字的她,虽然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作品,但对于这样十几万字,甚至是几十万字的撰稿,却只是初次涉猎。刚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却渐入佳境。
长期的写作,是一项乏味而枯燥的艰苦劳动。灵感就似偶尔造访的润雨,不是一直都有。刚开始的创作,只是受兴趣所驱使,而随着时间的催化下,这种兴奋逐渐平淡。最大的痛苦是,过浅的生活阅历让她感到了下笔无言的枯乏。这个时候,她便从图书馆借来几本好书,静心阅读,从书的玄妙中寻找新的灵感。
学校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宁的地方,在这种学术气息的氤氲下,她的文思,像是被点染的绿原。到目前为止,她撰写的13万字文学作品《张恨水文传:金粉世家里的啼笑因缘》,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各大网上购物网站及全国各大书店均有销售,并受到广泛的好评。其中,《张恨水文传:金粉世家里的啼笑姻缘》引起了《广州日报》文化版记者吴波的注意。吴波通过出版社联系到她,对她做了关于书籍创作背景及张恨水本人相关资料的采访,并在《广州日报》文化版上发表了《风流才子张恨水:不仅仅是“鸳鸯蝴蝶”》的专题报道。在吴波的报道中,充分肯定了她的研究成果和大量新见解并做了原文转载,其转载原文如下: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谢国琴说,在新文学家的眼里,张恨水只是一个卖文糊口的小人物,算不上作家。虽然他已经写了很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却被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帽子”。事实上,张恨水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被戴上了这顶“帽子”。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开展,以周作人、茅盾为首的一大批新文学家对“鸳鸯蝴蝶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后来,为了澄清自己,他创作出了大量写实性小说。“九·一八”事变后,人们浴血奋战,张恨水深受触动,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来“鼓励民气”。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他以直接描写的方式来写的中篇小说《巷战之夜》,讲的是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很快创作了《热血之花》鼓励民众团结抗日。面对日军的暴行,他第一个写了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作品《大江东去》。后来,他赶往重庆,决心投笔从戎。参军不成后,他又以笔代枪,写了很多中国人民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的故事。人们都爱读他的作品,再没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他的心中也释然了很多。
是小说家还是新闻家?
我们应该如何为张恨水定位?小说家是否他唯一的身份?谢国琴有另外的见解:“严格地界定,张恨水首先是一位新闻家。他一生办报,与张友鸾、赵构超、左笑鸿、陈铭德等中国现代报业巨子有过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办报是他的主业,而写小说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玩意儿。张恨水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报纸上发表,因而得以广泛传播。但对人类精神方面来讲,其小说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报纸编辑这份工作的意义,在现代史中,张恨水的文人身份要比报人的身份更加引人注目。”在她看来,张恨水矛盾的一生极如明明灭灭的星辰,有繁华似珍珠,也有黯然无光。他终其一生都渴求完美世界的圆满,但现实的挫败感成了他作品下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动力。
截至记者发稿前为止,由她撰稿的又一部人物传记《孟小冬唱传:冬皇遗音——流诸记忆里的天籁》也已经完成,目前已经进入后期出版编辑的阶段。
写作毕竟只是业余爱好,学生的主业,仍然是学习,她谨记这一点。所以,稿子写作的时间,她都是安排在没有课的晚上和周末,从未因写作上的事而缺过一节课。在学习上,她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专升本的第一学年中,她第一学期获得了二等奖学金,第二学期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白天学习,晚上写作,时间既充实而紧凑,这个过程既辛苦而又甜美。虽然是出于爱好,但是长期的文学创作也是一件很苦的事,常常会熬到深夜,常常也会感到文思枯竭的时候。而且,一部长篇传记的撰写,需要查阅诸多资料,尤其是牵涉到历史的时候,更需要斟字酌句。既是爱好,便要坚持,文字创作的过程,就像小草挣出泥土的过程,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苦尽甘来的幸福感。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她的爱好,那么做个新闻媒体人,则是她的归属。她始终相信,只有不断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中,才算是你所真正用于的知识。所以,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她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其中,在神华集团实习时,她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主动争取采访机会,认真做好采访记录,主动写稿,虚心请假老记者,不厌其烦地修改稿件......为她即将从事的职业磨刀擦枪。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在神华集团旗下的《乌海能源报》、《优秀共产党员》、《华夏能源报》上发表过多篇作品。
新闻采访写作和文学创作不一样,来不得浮想联翩,更来不得半点虚假。但又与文学创作具有共同之处,一个新闻人必须要有生动清晰的妙笔,才能谓之优秀。长期的文学创作,像是水滴石穿,精心雕琢着她的新闻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让她的视野不断拓展,这些经历,便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思考的素材。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人生价值得以初步实现的地方。无论过去有过多少曲折和艰辛,无论拥有过多少星辉和花朵,那都已经成为了昨天, 她更相信夜正长,路也更长,她会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热情和态度,高举文学创作之灯,照亮新闻从业之路,不断登上人生旅途的一个又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