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航天发射,航天人都像是面对着一场“大考”。点火、起飞……火箭腾飞,带来的心灵震撼难以言表。
马兴瑞喜欢快步走路。他的同事告诉《英才》记者,马兴瑞有时会从北京的西三环航天桥,一直走到北三环的北太平庄。马兴瑞说,走路时可以思考很多事情,大步流星的快走使他享受一种难得的轻松。
马兴瑞是豪爽率真的东北人,又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航天人,而这也似乎与航天技术“细节决定成败”的特点分不开。
出身于煤矿工人家庭的马兴瑞,说他自己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以及满足。
恢复高考以后,他考入了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又先后进入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并成为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颁发国家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在求学路上一路奔波的马兴瑞,当时最大的满足就是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士。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期间,马兴瑞有幸师从著名的力学教授黄文虎,他的钻研精神深得导师赏识。1988年3月,凝聚着马兴瑞心血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得到了力学专业领域老学部委员们的高度评价。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兴瑞留校任教,而这时他最大的追求就是成为中国力学领域内最出色的教授。由于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成绩突出,30岁时他被破格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32岁时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4岁升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当马兴瑞的“名教授梦”似乎触手可及时,1996年6月的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任分管预先研究、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等工作的副院长。
从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送双星,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到“东四大平台”的3颗新卫星的在轨交付合同,中国航天整星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创造了我国在国际卫星通信产业领域竞争中的新格局。
然而,航天是伴随高风险的事业。每一次航天发射,航天人都像是面对着一场“大考”,甚至是生死的考验。马兴瑞自然也不例外。
2007年8月,马兴瑞担当起中国航天科技(4.26,0.05,1.19%,吧)集团公司总经理之职。
他上任仅两个月,“嫦娥一号”不负众望,成功踏上奔月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2008年9月,“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无疑是中国人迈向宇宙空间的新起点和一次“大突破”。但对于马兴瑞来说,未来的考验还将更加严峻。
除了载人航天发射后续任务、深空探测等宇航大考之外,发展航天技术、实现航天产业的战略升级更是摆在他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