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工大 - 正文

辽宁工大为海州露天矿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发布时间:2019-10-19点击次数:

本报讯记者侯悦林报道在阜新百里矿区,采煤沉陷区的每一寸位移、露天矿的每一个自燃点,都逃不过北斗卫星的全天候监控。操纵“天眼”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简称“辽宁工大”)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专家团队为矿区生态治理昼夜忙碌的场景,成为辽宁工大师生扎实有效推进主题教育的缩影。

随着主题教育深入推进,辽宁工大把服务行业转型发展,特别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为责任和使命,主动对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担当作为,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今年1月至9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2项,其中省内转化66项,省内项目转化率达80.5%。

辽宁工大依煤而建,距海州露天煤矿仅数公里之遥。自2005年因煤炭资源枯竭闭坑后,这个长4公里、宽2公里、垂直深度350米的巨型矿坑成为阜新生态环境的“杀手”,生态修复与治理刻不容缓。今年,辽宁工大在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下,校领导挂帅组建由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在高质量完成三维地面影像图测绘、地质灾害环境调查等工作的基础上,8月提交了海州露天煤矿及周边基础调查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报告。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学院、各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倾心倾力奋战在实验室和海州露天煤矿、矸石山上,誓用科技力量治疗这个“地球伤疤”。

来源:2019-10-17《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