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丛鑫: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彦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1-08-25点击次数:

丛鑫是资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记者和她相遇在办公室外,她打招呼的声音圆润、清脆、有力,是一种有功底的好听,这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后来交谈中得知,她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各种活动的主持人。相信这样一段经历培养了她的口才、胆识以及应变能力,而这些则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访首先从她对职业的选择开始谈起。1999年,丛鑫从辽宁大学环境科学系毕业,来到了我校环境工程系。我校的环境专业从1998年才开始招生,学科和她一样的年轻、朝气蓬勃。而现在当她坐在这里再次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校的环境专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她已经是这里的“元老级”人物了。谈到这段与学院共同成长的经历,她笑了笑,简单地说,“大概是缘分吧”。 在这十年的工作时间里,她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生讲授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专业英语》和《仪器分析》等多门课程。新教师普遍担心的上课心情紧张、课程进度掌握不好等问题,她通通没有,说到这里,她自信地说:“上课是我的强项!” 为适应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面向未来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我校提出了在一部分专业试行双语教学的号召,她积极响应,为“中澳2+2”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双语授课。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底蕴,还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二者缺一不可。而英语关,对所有的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丛鑫却笑着说:“英语是我的挚爱”,当初考大学的时候甚至还梦想过要考外语院校。她不仅优秀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为了这本书的编写,她倾注了很多心血,翻阅了大量的原版教材,直到今天,它还在作为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外语课教材使用。 不可否认,丛鑫是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但是,她没有满足,在感到自己需要提升业务水平、应该汲取新知识的时候,没有停下脚步。于是,她选择攻读了我校矿山环境工程专业,并于2004年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多了解外面的情况,2002年春开始她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修了半年,收获颇丰。 2004年10月份,丛鑫当了妈妈,可爱的孩子出生了。做了妈妈的人,往往会沉浸在孩子成长的喜悦中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情。可是在孩子一岁半也就是2006年3月份的时候,她的心又动了,她觉得自己应该趁着年轻做点什么,于是她萌生了读博士的想法。因为高校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教学科研上都需要不断完善,她不甘心也不能这样一直下去。 2006年9月份丛鑫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读博士,由于她爱人在公安局工作,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到当年10月份才满两周岁的孩子就全由公公婆婆照顾。对于公公婆婆,她满怀感激,连声说“太感谢了”,正是因为他们为她撑起了家、创造了稳定的后方,她才能在自己的路上全力奔走。 入学后,导师看中她性格中独立要强的一面,亲自打电话推荐她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做博士论文。这是由环保部直属的科研院所,实验条件好,实力雄厚,科学氛围好,视野广阔,科学研究介入前沿,她的科研能力在那里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攻读博士期间,她还参加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如“863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及“十·一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参加申报“863”项目的时候,她作为联系人,担任了写项目申请书和与各合作单位协调的工作,经常加班至深夜。申报的整个流程她都全程参与,这让她对项目申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丛鑫也总结和积累了大量经验。她说,博士三年,不在于参与多少项目,作了多少研究,最重要的是“三年的求学生涯,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保持严谨的、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学科、专业不同,可能博士阶段主体的工作内容也会不同。对于实验学科而言,博士期间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由实验数据去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机理。对于这样的学科,一定要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以前我总认为我的导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我们实验精细,汇报的ppt精雕细琢,写出的文章一个错字都不能有……但在参加一些会议和学术报告时,经常有机会学习到一些知名学者的报告,从中我也同样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也是我读书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读博士期间,每天的生活都可谓是高强度、高负荷。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是丛鑫淡淡地说,“没有自己的心理压力大”。在最初决定外出求学的时候,她就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她说,人的求知欲望和精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减弱,趁着现在年轻,能进一步就要进一步。要是年纪再大一些,就没勇气坐在那个教室里了。她说,现在孩子还小,小孩子吃好、玩好、睡好就足够了,再大就要学各种新知识,到时候更难放手。她还说,博士早晚都是要读的,长痛不如短痛,想通了就好了……她有一堆可以离开的理由,但是孩子却始终是妈妈离不开的牵挂。 上学的时候,同学们、朋友们经常问她怎么不出去玩,她说因为是离开家读博士,觉得出去玩的话时间就浪费了,对不起等在家中的先生和孩子。毕业后,她回忆起求学生活时说到,“三年的异地求学,使得我无暇照顾家中年幼的儿子,每当我面对孩子依恋的目光,作为母亲其中的愧疚难以言表。这也是激励我如期毕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与亲人的短暂分离让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也挣扎过、痛苦过,但是却没有动摇她向自己目标迈进的脚步,反而促使她更加执着坚定地前进,并且,一步一步走得是那样的沉稳有力。 交谈中,我们发现丛鑫是一个语速颇快的人。有研究表明,语速快的人一般都拥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此次的采访也证明了这一点,她的叙述目的性明确,语言组织得有条不紊,充满逻辑。在采访中,她提及过这样一件事,上学时同学们给过她一句评价,“生活简单,思想简单”。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在于,她十分善于给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设定目标,做任何事都要问一句“意义何在?”,确定之后就会全力以赴地朝向这个目标前进,除此以外,没有牵绊。这样的人生,简单而坚定执着。现在,丛鑫学成归来,但是我们相信这绝不是她前进之路的终点,她一直希望自己的科研能力能更上一个台阶,对于她,前方风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