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邓存宝教授,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现年45岁,博士(在读博士后)。2006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安全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井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2002年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煤炭自燃机理与预防技术基础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参加了2005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煤的自燃耦合机理与自燃分类方法研究”(编号5057401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高瓦斯与突出矿井瓦斯异常涌出发生规律的研究”(编号50574047)、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煤矿火灾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中专题“煤自燃危险性测试与评价分析技术”,国家发改委项目“低透气性煤瓦斯抽采增效技术开发”,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22项。他在《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及《莫斯科矿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篇,被EI、ISTP收录22篇,同时与王继仁教授合作出版了专著《煤自燃量子化学理论》,申请发明专利2项,国家标准1项。 采访邓存宝的过程是在计算机的持续“轰鸣”中进行的。在十几平米的工作间中,两台计算机一直在运行,他的两位科研助手在各自的计算机前忙碌着。屋子里摆满了专业书籍和资料,和其他办公室不同的是,在屋子右边靠墙壁的地方还摆着一张小床。随后我们得知,那是邓老师睡觉用的,他已经数不清楚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个夜晚。 访谈从他毕业后的工作经历说起。他1988年从我校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大同矿务局燕子山矿工作,最初在技术科,后到掘进区。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命运弄人,下井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了他左小腿截肢。尽管遭受了如此巨大的变故,他仍然一心向前,身体康复后选择了回母校攻读硕士,继续深造,毕业后到同煤集团安监局负责安全管理工作。 多年来,邓存宝一直在煤矿一线工作,随着工作位置的变化,他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2年他考回母校,拜在王继仁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家人都在山西大同,对于处在两地分居状态的人们来说,相处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可是心系科研的他,每年都是在正月初六之前就赶回学校,不仅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甚至平时也都是早上六七点钟就到实验室,晚上十点之后才离开。2006年5月,他博士毕业进入我校工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常说,“做科研,要坚定不移”,没有付出就不会有结果。学习也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研究安全的课题,关系到人的生命。”“只有专心、静心思考,才能知道你这个能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问题。这不是一个个人问题。” 在采访期间,邓存宝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团队”。他说“团队是什么,就是所有的人做一个事,是大家整体的付出。”“一个人只能是小打小闹,要想做成大事情,没有团队不行。”他只是团队中的一员,一人一部分,分工不同。一谈起团队,他总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在记者的不断提醒下,他才会说上一小段关于自己的事情。由于多年前的井下事故,邓老师的身体不好,但是他认为做这一行的,要想搞好科研,一定要坚持下井,深入实际,实实在在地看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不看怎么知道”。无论是黑龙江的双鸭山煤矿,还是沈阳周边的小煤矿,他都亲自下井了解情况。2007年,他在双鸭山煤矿呆了四个月,一开始别人没注意到他的身体情况特殊,下井的时候,照常走得飞快。东北地区的开采条件复杂,井下道路更不利于行走,但是直到返回,他什么也没说,一直紧跟,一步也没有落后。同时下井的还有矿上的领导等人,大家都是直到洗澡的时候才了解到他的身体情况,才看到他那被磨破出血的腿。在随后的聚餐中,有个年纪比较小的人忍不住说:“看到邓哥这样,我都想哭!”因为一直坚持在一线现场调研,邓存宝跟矿上的人感情非常好,大家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直到现在还像以前他上学去当地时那样亲切地称呼他“邓博士”。 研究生孙艳秋一提到邓老师,就表现出由衷的钦佩,她说,她是从2006年开始认识邓老师的,他们在课题组一起做项目,一直都没发现邓老师的身体问题,直到一年之后,去烟台出差坐船的时候才发现邓老师的身体不好。“他从没表现出来,是个很乐观、精力旺盛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申报国家重点项目的时候,邓老师大年初二就从山西回到学校,忙了半个月,写标书甚至写到后半夜两三点钟,累了就在实验室的小床上睡。他们早上七点到的时候,发现邓老师已经在忙了。“他真的付出很多,平时也几乎没什么假期。”“邓老师的成绩真的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材料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邓汉忠也说,邓老师性子很急,虽然平时很随和,但是做项目的时候要求很高、很严格,做事经常是一鼓作气。 目前,邓存宝正围绕煤自燃量子化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承担着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煤矿火灾综合防治关键技术”、973项目“煤矿瓦斯灾害的地质构造作用机理”子专题以及“坑口电厂煤气井下封存与防灾技术”等十余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工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促进煤炭企业安全高效与节能减排的统一。 邓存宝在同煤集团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博士毕业后留校,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他说,从现场到教学,对教学工作的帮助很大,经验倒在其次,关键是思维的角度不一样。他原来工作过的同煤集团,是全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企业,非常重视科技进步。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前沿的东西,同时重视科技研究的氛围对他的科研和教学思想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教学方面,邓存宝主要担任了本科生《矿井火灾防治》和硕士研究生《矿井火灾防治研究进展》两门课程的授课工作。每次讲第一次课的时候,他都根据自己丰富的现场经验以及所掌握的丰富资料作个介绍,从大的方面概括一下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内容。采矿专业教学上所采用的教材普遍偏旧,他讲课的时候从不局限于此,课本上有的没有的都能涉及,过去的现在的,国内的国外的,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不仅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还有大量的现场实例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非常有针对性,使学生们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思想。他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邓老师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他说,“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有自主思维,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学什么,学就要学好,而且还要多学一点,现场情况复杂,“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 邓老师不仅在科研上讲究“整团作战”,而且也把团队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教学中不光讲自己的科研体会,也会有同事的成果”,要“把每个人的长处结合起来发挥作用”。在留校任教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指导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两名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 接触过邓存宝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的“乐观、自信、坚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些,也许正是这些品质让他有了今天的成绩。可是,现在的他做起事儿来依然卖力,他说,“成绩是一天天做出来的”,“你不努力,别人就会超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