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名师高雷阜的最优化生活

责任编辑:李彦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1-08-25点击次数:

高雷阜,男,1963年2月生,辽宁阜新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校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带头人,校应用数学学科带头人,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辽宁省数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运筹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生物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兴趣:最优化理论与方法,非线性动力系统预测。 主持并完成两项校教改科研项目《面向工科院校实际背景的高等数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和《基础强化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主持完成省级和学校基金四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横向课题十余项。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三项。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和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出版专著和教材四部。 1994-1996年连续三次获得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效果奖,1995年获阜新市岗位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作为主持人获得《高等数学》省级精品课,2005年获得爱岗敬业十杰称号,2006年获阜新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得阜新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第三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专业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还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理学院院长高雷阜是我校应用数学学科带头人,还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科学思维影响他至深。无论在生活、工作的哪一个方面,他都会运用科学理论“最优化”自己的生活。 理学院是以理科为主,以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单位。作为理学院院长,高雷阜更多的是要从全局、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他把科学的思维方式拿来应用到管理中,力争一切最优化。自他上任以来,他一直奋力开展基础学科建设工作,“大手笔”运作,创造性地开展整体工作。2003年他担任基础科学部主任伊始,即详细论证并提出成立理学院,构建理学学科建设的总体平台的战略构想,2006年成立了理学院,搭建了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理科支撑平台。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开拓性的筹划并实施理学学科的学术方向凝练与基础性创新工作,通过系统的努力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又获得系统工程的博士授予权。在学科建设上,高雷阜目前,理学院的布局和发展态势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强。 作为主持人和负责人分别获得《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省级精品课程,《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获得校级精品课,使理学院主要公共基础课都成为精品课和示范课。 高雷阜对我校基础学科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应该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首先作为基础学科,一定要搞原始性创新,这个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除此之外,作为特色型大学中的基础学科,学科发展时一定要体现学校特色。对于我们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来讲,就是应该要研究矿业灾害中的学术问题,从中提炼出相应的理学问题,和工程相结合,共同发展。只有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才能拓展科研方向,提高整个学术团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再有,一定要利用当地特色,寻找学科的内涵和增长点。 高雷阜还主持论证并成立了以培养具有宽厚数理基础的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基础强化班。他说,目前我校以大众教育为主,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教育品味也越来越重要。强化班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这是“集中优势兵力”,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实践论证,基础强化班的效果突出,从强化班毕业的学生多数考入名牌大学读取研究生,为我校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一种新模式,另外,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为学校储备了许多高端人才。 高雷阜16岁就跳级考上了大学,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任教至今。都说教师的职业是“讲台方寸窄,黑板丈余长,一堂三刻累,半生四季忙。”但是对于自己的选择,他笑着说:“我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教师的甘于清贫,勤于奉献。任教26年来从未对教师职业动摇过,从助教到教授一路走来感觉是自然而然。”他说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给学生上课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论是作为教研室主任、基础部副主任还是作为理学院院长,无论行政事务多么繁忙,都坚持腾出时间给学生上课。他常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最优化理论与应用》、《混沌与分形》、《泛函分析》等20余门课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及教学经验,创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谈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体会,高雷阜引用郑板桥的书斋题联作为回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教学时应删繁就简,使之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还应“自出手眼,自树脊骨”,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这也就是他一直所说的传承与创新、扬弃与探索。高雷阜知识渊博,讲课时善于为学生提炼知识本质。他认为课堂如同教师的战场,一招一式作不得假,全凭真功夫,要想做到信手拈来,就得不断充实、提升自己。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磨砺出来的成果。他上课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教学手段多,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质上脉络清晰,真正做到了信手拈来,形散而神不散。他的目标很明确,只有一个,就是带领学生领略学科和专业的真谛。 他十分讲究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他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讨论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讨论班每周召开一次,按照设定的方向,每期有一名学生讲解对文章的理解,大家对此提出反馈和建议。提到这个,高老师狡黠地笑着说,发言的学生要想在讨论班上说话有分量,就得深入调研,没有一定的文献量是不敢说话的,这样的压力就会“迫使”学生大量地阅读相关文献。坚持开展这样的讨论,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研究方向,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知识得到扇形扩展。这样的活动很有针对性,能使大家受益。 对本科生的授课,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要让学生“不仅看到树木,还得看到森林”。要培养学生能够俯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系统地看待所学知识。不是简单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经常讲授一些前瞻性的东西,站在一定的高度指导、提升学科的品味,带领学生进步。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给学生上课从未马虎过。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于是在评师网上,我们看到2009年10月29日有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泛函分析》:知识渊博,教学风趣,关心学生的发展。我们把这转述给他时,他开心地笑了。 作为一名学者,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断进取。“知识在于积累,也在于提升。”他说,这么多年来,看书学习已经变成了本能的行为,身边触手可及之处都放满了相关书籍,有时间就会拿起来看看。高雷阜是我校有名的著书模范,在2005年,他的《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应用数学》三部著作同时出版,他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校爱岗敬业十杰”称号。他在科研上主持完成省级和学校基金四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横向课题十余项,成果辉煌。突出的科研能力,卓越的科研成就,吸引了许多前来求教的人们。无论是研究生、青年教师,甚至是素不相识的外校或科研院所的年轻人,他们来信、发E-mail或登门拜访,寻求学术上的帮助、索取资料,高雷阜都会尽全力去帮助,将自己的研究笔记提供给他们,无偿地邮寄资料、书籍,争取不让任何一个人失望。对于俗话中讲的“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种观念,他不以为然,坚定地说,“学术研究上不存在自私,科学的目的是探索未知世界,求真求是,应该大家共同探求,放高眼界,互相促进。再说,作为教师,我们有传承社会文明的使命。”虽然话语简单,但是我们从中听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声音,更能看到一位长者无私的品性。 作为一名教授,作为一名导师,作为一位院长,高雷阜肩上的责任很多、很大,他说,尽管工作这么多,责任这么大,但是这是一个大系统,各项工作是整个系统中的要素,每一项工作之间都是有矛盾、也有交集的,他会尽力增大交集,减少矛盾,正确协调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高雷阜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格言。虽然以往“战绩”辉煌,但是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渴望。与高雷阜共事多年的同事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和高院长在一起,总感觉到他没有满足的时候,没有放松的日子,他总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工作不断地求新求变。”不断地最优化设计,达成阶段性目标,只是他发展之路上美丽的风景,他还在一直努力着,为了那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