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1971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望奎人,阜新矿业学院工学学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硕士、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阜新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阜新市社科联常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首届青年教学名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 今年6月,我校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国辉教授申报的“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谈及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感觉,王国辉一直笑谈“幸运”。今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共申报27171项,批准立项总数为2285项,平均立项率仅为8.42%,能够获批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可是能够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只是“幸运”二字并不能够解释全部,在“幸运”的背后,一切绝非偶然。 选题角度:理论创新与实用导向有机结合 王国辉此次申报的项目为“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项目选取全国首批新农保政策实行试点县——彰武县的一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对新农保产生的影响进行跟踪研究,为新农保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这个项目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很好地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用导向的有机结合。 王国辉介绍,2010年暑假,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曾组织学生深入村落进行宣传新农保政策的志愿服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放了大量的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为项目研究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接下来项目组要做的就是观察、整理这些信息,据此建立模型。在整个研究中,描述经济现象之间联系的理论模型是整个分析的出发点,是研究的关键。而他的项目的理论基础源于2005年他在博士论文中建立的“基于农户净收益最大化的乡城迁移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提出,中国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并在国内首次建立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和非永久乡城迁移临界条件模型,这在人口迁移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的博士论文因此被评为辽宁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相关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正是有了理论上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研究,他才能进一步结合实际,抓住社会热点,深入思考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王国辉把此次申报的项目定位到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上,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实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承诺和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在2009年末出台了新农保试点政策。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主要是理性农户通过在城乡合理配置劳动力而追求净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而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成本和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行为。那么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究竟会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王国辉申报的项目——“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正好选择以此为切入点。 前期积累:雄厚的研究实力,丰硕的研究成果 王国辉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绝非临阵磨枪、一日之功,。雄厚的研究实力、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申报基础。 他曾经主持了多个基金项目,承担、参与了多项重要课题:先后主持2010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第43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项目、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12项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10多项课题研究。 长期以来,他一直专注于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这不仅表明了他在这个领域拥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也展示了他卓越的研究能力。他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等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公开发表论文46篇。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有1部为全国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科研成果先后获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年主题征文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论坛颁奖典礼,张德江副总理亲自颁奖)、煤炭部中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部级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7年主题征文三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阜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等20多项市级以上奖励。 科学态度: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王国辉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绝不是一帆风顺,在成功申报之前也是挫折不断。他说,早在2006年他就开始尝试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4年都铩羽而归,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不懈,在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的结合点上不断深入,每年围绕人口迁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交叉领域,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不断调整申报题目,不断改进。 申报过基金项目的人都十分清楚,申报书在申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心设计申报书,注意吸取各方面经验,不断完善细节,期间还请教了五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者,参考了10多份曾将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请书。从标题到排版和字号,每一个细节无不精益求精,申报书反复修改了20多遍才最终定稿,凝结了他无数的心血。 在王国辉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指点,令他受益匪浅。王国辉说,今年,他专程就申报书的有关问题向他的博士导师——辽宁大学穆怀中教授请教,他也十分感谢辽宁大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张桂文教授、柳清瑞教授、姚海鑫教授,正是他们给了他许多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帮助他在今年的申报中幸运获批。 申报基础: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采访中,王国辉还特别提到,这次能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因为他工作和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学校和学院当中。学校领导和有关的职能部门对人文社科科学的发展十分重视,倪书记、潘校长、邢书记、王校长等校领导多次到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听取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规划,校科学技术处、学科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也都给予大力支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是从2009年开始,而2009年又是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建院的一年,王国辉不无感激地说,正是有了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才能使得作为学院院长的他,在举办建院庆典、加强学科建设等大量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专心致志地做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 现在项目的前期调研已经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模型,并以此作为整个分析的基础,这是项目研究的关键,需要占用他大量的时间和大部分的精力。王国辉说,“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是我校第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完成情况的好坏涉及到省委宣传部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对我校的印象,涉及到我校后续项目的审批,意义重大。尽管压力重大,尽管事务繁忙,但是有和谐的氛围做基础,有团结的院领导班子做后盾,我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 成功获批之后的示范、带动作用 王国辉教授的“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分析”项目,是我校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的成功获批,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社科领域教师申报项目的信心。 他说,“其实,学校里有许多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得非常深入,但由于国家社科基金获批率太低,报了几次没有获批,就渐渐丧失了信心。现在身边有人获得了基金资助,这对增强大家的科研信心会很有好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虽然很难,但评审是公平的,申报的课题如果真的有价值,只要坚持,不断积累前期成果,不断改进、完善申报书,不断跟踪热点问题,早晚会有收获。” 成功获得国家基金项目资助,在学校里也起到了一个“标尺”作用。学校的其他老师可以以此为参照,修正自身的申报方式等,并从中吸取实际经验,提高我校社科基金项目的获批率。王国辉说:“我非常乐意提供自己的申报经验,帮助大家。” 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学科及学校的知名度。因为国家基金项目是一个领域学术水平的最高体现,标志着学术研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对一个学科及学校学术能力的肯定,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就会增加获得其他基金甚至获得国家基金的机会。 申报社会科学基金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根据自己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经历,王国辉教授总结了一下申报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首先,申报书一定要做到字面整洁、格式规范美观,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表明了申报人的研究态度是否认真、严谨,所以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二,研究一定要和热点结合,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样研究题材容易选取,而且具有创新和实践意义。 第三,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雄厚的前期基础才能展现申报人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能力。不能临时抱佛脚,要围绕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要获得同领域高水平的认可和肯定,决不能滥竽充数,随便发表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了事。 第四,积极争取申报项目,即使不成功,也会在申报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成功申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