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大人物 - 工大英才 - 正文

王崇宇:在“大家”身上感悟师者真谛

责任编辑:张凡 文/摄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1-10-28点击次数:

他出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零距离聆听过钱学森、华罗庚先生的课;钱伟长曾在课后和他探讨过“应力与应变是什么关系”;周培元、张维、钱令希、庄逢甘等等这些大家,他都有幸接触过;他讲课生动有趣,常被学生热烈鼓掌,赞他为“迄今为止遇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他非常认真,研究力学等理工学科,却对考古情有独钟,一尊元代的石碑,在他祖孙四人三十多年的不懈考证下,重现价值,填补了道教历史的空白。

他是我校退休老教授,王崇宇。

在学校东区住宅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本报见到了现年86岁高龄的王崇宇教授。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房间虽不大,但收拾的非常整洁。王老除了今年患有腰间盘突出,行动不太方便外,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学习土建和力学出身的王崇宇先生说,他还喜欢研读历史、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并开玩笑的说:学这些学科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1926年,王崇宇出生在阜新县新民镇排山楼村,少年时期读过几年私塾、小学和中学。1948年在北平考入东北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梁思成先生创建),1953年毕业,因成绩优秀被举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那时正是我国和苏联的蜜月期。王崇宇的导师是苏联专家契斯洽柯夫,中国导师是王光远、顾振隆。由于成绩优异,1956年毕业时,被北京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选取,在力学教研室任教长达28年,1983年到我校任教直到退休。 “从大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王崇宇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早年,他有幸接触到我国多位著名科学家,如华罗庚、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大家,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位大家大都是博览群书、视野宽广的人。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王崇宇回忆听华罗庚讲授“优选法”时的情景,这是华老运用黄金分割法发明的一种可以尽可能减少做试验次数、尽快的找到最优方案的方法。“在课堂上,华罗庚仅用一张报纸,折叠几下,就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通俗易懂。”王崇宇说,“他在讲课中还经常吟诵自己的诗作,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在国际上著名的人物。”

1983年,王崇宇在北京听了钱伟长院士的最后一次学术报告:《变分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王崇宇回忆说:“钱伟长上课习惯提前到,从来不迟到,课间不出去,就在教室里来回溜达,与听课的人聊天。我呢,习惯坐在教室一排的左侧,其他人都出去了,我没走。钱伟长就来到我面前,问了我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咱们都是搞力学的,应力与应变到底是什么关系?”王崇宇笑一笑,因为在力学领域,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非常浅显的问题。他感觉,钱伟长虽然有那么高的学问,但是他从来不小看听课者,不隐瞒自己存疑的问题,有大家风范。

钱令希是中科院资深院士,我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文革结束后,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力学规划会议。当时王崇宇被分到了固体力学组,钱令希任组长。由于文革耽误了一代人,停止了学术活动,现在大家都知道《有限元法》和《断裂力学》,那时却是新兴学科,知之者不多。钱令希公开说:我不知道,我成了外行,得赶快补课。

王崇宇说,这就是大家风范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采访中,王崇宇先生对本报说,大学,是要做学问,为社会做贡献,办好一所高校,最首要的任务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希望学校在十几、二十年,培养出几个大家。 “教学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王崇宇说,搞大学教育,除科研外,中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就是面对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是最大的幸福。曾经有学生在毕业聚会上对他说:“王老师,你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王崇宇觉得这是对自己最高的评价,无论在北理工还是在辽工大,他都曾经得到学生们这样的认可,这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但是王老强调说,这里头,不能也不应该排除对别的老师的肯定。王老记得在北理工,有时讲课,讲到半道,或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就自发的给他鼓掌。助教反映,这是很少发生的事情。课讲完了,同学们以全班的名义,把感谢信的大字报,贴在教研室门外,要求下门课还由王崇宇老师讲。

王老过去有时收到学生毕业寄来的信件,谈听课心得,表示感谢。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本打算中途退学,感到上大学也学不到多少东西,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打消了退学念头”

当本报询问王老是如何做到深受学生爱戴的?王老说:“就是认真,无论这门课我教过多少遍,每次备课,都像讲新课一样备课。”

那时讲课没有电脑课件,就是拿粉笔、讲稿。“我从来不用讲稿,整个一堂课,都是背着讲,如数目字,小数点几位都记在脑子里了。”

为了讲好课,王崇宇就拿粉笔在家里的地上写写画画,王老在黑板上画的圆,就像用圆规画的一样,让学生敬佩不已。

王老说:“你背后付出多少,他们都知道,学生不亏你!”

王崇宇是王爱群的父亲也是他的老师,对于父亲的认真,王爱群深有体会的说:“有一次考试,我就写错了一个标点符号,被我爸扣了两分,要不就满分了。”

王崇宇笑了,说“学生们都知道他是我儿子,我对他就得格外的严格。”

除了教学,王老还参与编写很多教材,并且担任主编,他翻译的日文版《机械工程手册》里的第4篇《材料力学》(原著是日本人朝田泰英等35位专家编写)是他最得意的一部译著。

1947年出版,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是王崇宇学习哲学的启蒙之作,从大学时,他开始涉猎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课题广泛,除研究近代课题外,还涉猎古代。比如,他曾经指导学生研究古代力学史和古代建筑史。有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现已在清华大学攻读完古建筑的博士学位。

1983年,家乡排山楼村的一尊元代的石碑,引起了王崇宇一家祖孙四代的兴趣。从那开始,他们自费开始了对这尊石碑的考证工作,二十几年间,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研究了多少本书籍,终于将这块石碑基本研究透彻了。据王老介绍,这块石碑的考证对当地的文化、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填补了道教在东北的空白。目前,王老打算将这一学术成果整理发表出来。

现在的王老因为行动不便,喜欢看看电视,《百家讲坛》每天必看,因为“有收获,长知识”,还有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等时事或历史类的节目。虽足不出户,但天下大事,没有王老不知道的。 (王崇宇教授不幸于2011年10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86岁,采访时间2011年2月26日)